华声在线衡阳频道

张卫国:细雨春风育桃李
2010-12-20 21:24:15 来源: 衡阳教育信息网 作者:   编辑:

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张卫国的育人情怀

    二00四年九月,一个衣着朴素的山外青年,提着简单的行囊,风尘仆仆地来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大山深处——塔山瑶族乡,走向了被人喻为春蚕、蜡烛、人梯的教师工作岗位,开始了他人生新的征程。日子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六年。六年来,张卫国在老师和班主任的岗位上,用他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孩子们的挚爱,在这被誉为 “衡阳之西藏”的瑶乡,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一支支白色的粉笔,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用细雨春风般的爱哺育孩子们的成长。昔日健硕矫健的他,缕缕青丝偶见丝丝白发,但他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充分彰显了一个憨实汉子的育人情怀,拳拳赤子之心难以言表。

    细雨春风,润物无声

    和谐校园的构建,来自班级的和谐,要创建和谐的班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作为学校、家庭的联系纽带,除了是管理者外,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特别是现在城镇化步伐加快,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乏爱的呵护,班主任便成为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这就需要班主任从生活、学习、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爱。

    在生活上,张老师非常关心爱护学生,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的,他及时送孩子们上医院,有时还帮学生垫付医药费;个别学生生活费不够时,他主动借钱,十元、二十元不等,学生不记得还了,也不再问,这样,每期都要给学生垫付500元左右的费用。遇到恶劣天气学生放学回家,他主动用电话联系家长来接。塔山属于高寒山区,每到冬季,气温比山外要低4摄氏度,并时常出现冰冻天气,给孩子们上学、放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遇到这样的天气,为安全起见,他亲自送那些家离学校很远的学生回家。二00六年下期,冰冻天气非常多,有一次,连续几天气温偏低,路面结了厚厚一层冰,星期五放学后,他发现班上还有几个东江村寿竹园组的孩子在宿舍外徘徊,一打听,原来这几个孩子的家长没来接,电话又联系不上。寿竹园组很偏远,路很窄并且高低不平,稍不留神就会摔下路边的深沟。张老师毅然决定亲自送这几个孩子回家。一路上,他总是嘱咐孩子们要小心。眼看就快到家了,孩子们显得很高兴,彭德旺高兴得又蹦又跳,没注意路两边滑溜溜的冰面, 一个趔趄,眼看就要滑下深沟,张老师眼疾手快,跑上去把孩子往路中间一拉,孩子被拉过来了,可是他一下子没站稳,整个身体顺着路面滑了下去,重重地摔进了深沟,衣服擦破了,手和脸被锋利的冰棱划出了几道血口子,鲜血渗了出来。在孩子们用树枝的拉动下,他缓缓地爬了上来,刚想站立,右脚一阵钻心的痛,他明白,自己的脚扭伤了。在孩子们的搀扶下,他忍住痛,一直把孩子们送到了家。看着这些,家长们感动地拉住他的手一个劲地道谢,他回答说:“只要孩子们安全到家,我就放心了。”他用家长送上的热水洗净脸上的血迹,拿一根棍子做拐杖,告别热情挽留的家长,家长们自发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回到学校天已完全黑了。第二周的课堂上,又看到了他一瘸一拐的身影。种种爱的付出,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称赞:张老师真是一个好老师!

    作为一个班主任,思想上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张老师所带的班级,从来就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这与他的思想动员工作密不可分。他常说: “孩子是国家的栋梁,丧失上学的机会是一辈子的遗憾,当老师的,要力争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00四年,他班上有一个叫盘兴旺的瑶族学生,由于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又有外出打工的念头,读了两个月就没来上课了,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利用双休日去做家访。山道弯弯曲曲,崎岖难行,道旁是茂密的山林,一个人走在这样的山路上,一声鸟鸣也能让人惊出一身的汗来。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来到学生的家里。学生的家境让他大吃一惊,一个靠山的竹棚子算是一个家,家中的摆设十分简陋,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是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孩子父母看到是老师来了,显得十分高兴,热情地要拿这拿那招待老师,张老师拉着他们坐下,并把孩子也叫到身边,问他为什么不去读书,孩子嚅嗫着不知如何回答。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今天到你家来,知道了你上学很不容易,正因为这样,就更要好好学习,以后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来改变这一切。”孩子父母频频点头,孩子也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继续说道:“你的家境我知道了,你只管去读书,剩下的由我解决。”星期一的早上,盘兴旺又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学校上课了。经过他的努力,学校减免了一些费用,余下的又是他垫充了。

 

    张老师对孩子的爱,如春风细雨,轻轻地、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非常信任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知心话,都去找他,这难道不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吗?难怪孩子们都说:“张老师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舍己忘家,无私奉献

    信念是精神的支柱,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张老师正是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对瑶乡孩子的挚爱,才会在大山深处坚守着这份责任,数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觉得为了这份坚守,公私难以兼顾,忠孝难以两全。如今年近花甲之年的老母亲仍在罗桥老家居住,一年下来,作为独子难得有两天在母亲身边度过。二00九年的母亲节,他买了了些水果和礼物去看望母亲,母亲显得非常高兴,仔仔细细地打量着他,接着又忙着去做饭。吃过中饭,张老师又要赶回学校,坐在车上,看到母亲依然站在原地,目送汽车的远去,如雕像一般。他知道,母亲多希望自己能够多陪她说说话,可是,班上还有几十个孩子呢。

    为了这份坚守,对妻子更是亏欠得太多、太多……

    二00八年,妻子怀孕了,这让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欣喜不已。但是学校离家太远,两者无法兼顾,这让他又很为难,好在妻子很通达,说:“你安心去工作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他回到岗位上继续忘我地工作,一个月,两个月,有一天,电话响了,他一看是妻子的来电,迅速接通电话,那头传来妻子微弱的饮泣声,他的心一乱,预感到可能出事了,果然不出所料,在妻子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了解到,孩子没有保住,妻子已在母亲的陪伴下去医院动了手术。他连忙向学校请了假,把妻子从医院接回家里,安顿好后,第二天又返回到学校上课。

    听到这些情况后,亲戚和朋友们都说:“卫国,像你这种情况还是调回来吧。”其实这事他也想过,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是他舍不下塔山,舍不下纯朴善良的瑶乡孩子。每晚躺在床上脑海里总是浮现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最终他还是没有离开塔山。但让人感到最焦心的是,如今已三十好几的他,因为妻子的意外流产,如今都未再孕……

    现在,妻子每个月要去长沙湘雅医院检查几次,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每次都是让妻子单身一人前往。

    不断探索,成绩斐然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总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应接不暇。新课程改革的势头正如火如荼,也要求老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张卫国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了市级的新课改培训、县级的学科基本功培训。为了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参加了衡阳市教育局举办的班主任培训,二00 七年,中心学校又选派他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远程班主任培训,并以优异成绩结业。为了更新知识结构,二00七年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的远程本科学历教育,已学完全部课程,为此,光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就写了好几个厚厚的日记本,每门课都成绩优异。在学习过程中,他合理利用时间,做到了工作与自身学习两不误。

    几年来,他一直都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学。“扎实、灵活、新颖”,这是他的教学风格。他有过硬的基本功,对小学一至六年级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得心应手。在教学上,他一直一丝不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和练习册。他注重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在学校每次举行的教研教改活动中,积极发言。还经常独自一人到其他学校听课,学习先进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心得,撰写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等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衡阳市二等奖。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在全乡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及格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88%。

 

    教学中,他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对那些“潜质生”,更是不舍弃、不抛弃。这些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中年迈的祖辈没有文化,无法辅导孩子们的学习。他经常将孩子们叫到自己的办公室,精心为他们辅导,指点他们的学习方法。“春风不让一木朽,苦心换得满园翠”,很多孩子的成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东江村有个叫沈邓勇的学生,头脑聪明灵活,但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随外祖父母生活,养成了自由散漫、厌学的不良习气。张老师经常找他促膝谈心,同时又严格地要求他如质如量地完成练习,慈威并重。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这个孩子的面貌也彻底改变,在老师们心目中由一个“懒”学生变成了“勤”学生。毕业考试中,沈邓勇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到初中报到的前一天,胆怯地走到了张老师的面前,一名话也没有说,只见他嘴唇微微噏动,眼角噙着泪水。张老师轻抚着他的额头,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山路漫漫情漫漫,张卫国老师用浓浓的爱深深的情,哺育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茁壮成长,有的在走向社会或考入大学后,每年教师节时,都会有学生问候的电话或短信,此时此刻他会欣慰地笑着。他对做出的成绩并不满足,依然信心百倍、脚踏实地、奋力拼搏,正以昂然之态,孜孜不倦地耕耘教坛,谱写着新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