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衡阳频道

用国学儒礼 做团队管理
2017-05-03 15:05:32 来源: 华声在线衡阳站 作者:谭 超   编辑:吴长发

  ■谭 超

  摘要: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把儒家的“礼”文化应用到团队管理中,使之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秩序规则,是数千年来中国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制度内容。

  孔子一生的努力就是要恢复周礼,并让所有人都遵守。所以孔子才提出了仁的思想,儒家讲仁,仁指仁者爱人。仁的核心精神就是恢复礼。孔子在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克”是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从而恢复、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是孔子进一步的解释,就是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来要求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仁是强调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自觉遵守社会的秩序、社会的规律。孔子通过对仁的提倡来达到恢复周礼的社会秩序。

  荀子论述礼首先是从人和动物的区别说起。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牛马不能群也。人能组成有组织的群体,而牛马的群并不是有组织的群。对于一个有组织的群,怎样才能发挥群的力量呢?这个群一定要有所分,有男有女,有尊有卑,有长有幼,有君有臣。只有社会成员的身份分清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个群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荀子说,明分使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动物的群只是一个自然的群,而不是社会的群。所以,可以说荀子最早提出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就是有组织有分工的。这种分工不只是工作上的分工,而且还是身份上的分工。这个身份里有自然的不同身份,比如父母子女;也有社会所需要的身份的不同,有领导、有被领导。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社会必须的秩序。

  由此可见,礼是言行规范,是道德标准,是管理体制。能为现代管理提供一些必要的有效成份,以发扬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制度,在某一段时间内也许能够混下去,但是从长远和整体上看显然是不行。因为一个没有制度没有纪律的团队就等于没有绩效没有生产力。所以作为一个收费站站长应该营造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一个非常具体可操作可执行的日常管理制度,也就是礼法,游戏规则。我们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非常的清楚所制定的制度是什么?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可以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规则制度制度后要让大家明白为何制定这些制度,为什么制度要被遵守,要把这些让员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他们明白制定这些制度的缘由,他们才会懂得如何去遵守这些制度。

  其次,我们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如果在带领团队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过于松散,标准模糊,那员工就没有可以参照的准则,这样会加剧他们的惰性。任何一个好的团队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如果想要带出一个一流的团队,就必须有严格一流合理的高标准,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第三,要制定处罚方案。制定一旦出台,如果团队中有员工违反了,要如何处置?这些都应该要非常明确,这样才能让他们克制自己,更好的去遵守制度。

  第四,监督检查,当制度制定后,就必须严格执行,并且不断去检查,不断去监督,督促员工去执行。

  以人管人总是有漏洞的,因为人都是有弱点有感情的,制度却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以人为本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的精髓。建立了以人性本善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事业的基础和保证。在高速公路的大舞台上,既要发现人才更要发展人才。我们在重视用人的同时更加关注提升员工各方面素质。我鼓励职工积极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现在站内约有40%以上职工参加学历考试,寻求自我升值。站内经常性组织羽毛球、篮球、唱歌、写作等各方面活动,挖掘并发展员工各方面的潜力。为适应未来更高要求做好准备,打造最优质的团队。

  有了人才有管理,儒学明确断言,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和合之境

  进入2I世纪,我们把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儒家思想追求“和合”的社会环境,即通过共生、共处以及共同发展然后建立理想的和谐社会。“和”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特征,是管理的一种方法,更是管理目的。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制度和文化,我们统称为管理吧。现代的意思为“进行管理,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事小事,均可由和谐治之。有所不行的是为了和谐而和谐,不去应用到管理实践,也是不行。

  团队管理是为了目标达成,首先要做到的是团队目标和员工目标合二为一,和谐一致,《孙子兵法》礼讲“上下同欲者胜”,和谐管理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上下同欲”, 上下同欲是一种作用极大的激励方法,团队建设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有没有共同目标,能不能团结一心、步调一致。上下同欲、上下同心同德,则无往不胜;上下离心离德,则一般散沙,不攻自破。上下同欲是取胜的必备条件,因而各种管理激励手法,都必须要做到上下同欲。说白了,“上下同欲”就是目标激励法,日常管理中,我们出台各种评优评先方案,例如先进班组、星级收费员等等,就是要激励引导员工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管仲曾言:“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解》),如果君臣上下不和睦,即使当前暂时安定,将来也会变得危险。在谈到如何得天下时,孟子总结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中,他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

  “人和”是一切组织成功的基石,是管理的最佳境界。当一个团队的管理层高度团结,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和睦,员工之间关系融洽的时候,这个团队就很容易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相反,当一个团队管理层之间勾心斗角,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员工之间矛盾激化的时候,这个团队就很容易走下坡路。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以和为贵,能有效地避免各种过激行为的发生,减少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摩擦,各种团队活动和团队拓展的开展也就必不可少,起到了充分团结员工、鼓舞士气的作用,能够大幅度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团队管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儒家礼学的作用在其中,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塑造“和合之境”,达到“克己复礼”的根本目的。是现代团队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丰富源泉。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礼学亦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提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