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陈斌报道 2010年年末,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耒阳市财税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传来:2010年耒阳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7.07亿元!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5.16亿元到2010年突破17亿元,在这个“十一五”收官之年,无疑是一次最大丰收。
“十一五”期间,耒阳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成功战胜了特大洪灾和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第七届(2009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报告》中,耒阳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已位居前七位,经济发展已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全省“十强”地位更加稳固。
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崛起”
2006年,耒阳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率先提出“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单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的精辟见解。于是耒阳市率先在湘南地区率先拉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的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改革。
耒阳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地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引导煤炭业主转型其它产业,大力发展电力、冶金、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食品加工、制鞋等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耒阳工业一举告别了煤炭产业一枝独秀的历史,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
在耒阳市委、市政府制订的“承接珠三角,配套长株潭;学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耒阳工业在坚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则基础上,大力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打造工业投资洼地,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耒阳市共引进工业项目 423个,实际利用资金57.6亿元。一石天实业、博多电子、钜旺鞋业等一大批投资过千万、过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耒阳,润涛生物、东锆新材料、太阳能非晶硅薄膜、美奥特科技等高新技术项目也相继扎根耒阳。
“十一五”期间,耒阳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新型工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狠抓现代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推广产业集聚集群。预计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1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亿元,2010年耒阳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48个,比2005年增加了77个,规模工业总产值将由2005年的68.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7亿元。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大手笔”转出耒阳大城气魄
按照“拉开城市骨架、完善道路网络、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承载能力”的工作思路,耒阳市始终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五年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35亿元,建设改造城市道路项目32个,新增城市道路35.5千米,新建续建城市公共设施项目36个。
为全面推进“北扩东移、西拓南提”城市发展战略,从2009年起,耒阳启动了城市建设“双二十”工程,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续建了工业大道、耒阳大道、振兴北路等12条干道,为耒阳市2015年实现“双五十”(50万城市人口、5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城市规模是基础,增大城市容量是目的,其根本在于保证城市人口数量。耒阳市是典型的人口大市,其中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为让更多农民进城务工,扩大城市人口,自2000年起实施了10年10万农民进城战略。通过发展商贸、餐饮等城市第三产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进城;先后引进了钜旺、南阳等 10余家劳动密集型鞋业企业,其中钜旺鞋业有员工4000多,南阳鞋业员工突破6000人。农民进城战略工作成效显著,既繁荣了城市经济,又做旺了城市人气。同时积极争取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2009年底,城区人口已增至40余万人,实现了20万农民变市民,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省最大县级城市,打造了“耒阳现象”。
2005年,随着武广高铁的建设,拉开了耒阳“西拓”的序幕。而且坚持在详规中体现特色,突出做好山水文章,打造湘南特色,努力把新城建设成为 “山水园林城市、经贸发展新区”,打造“水竹新城”新名片。同时建造好零洲、金南、铜锣洲和羊武咀四个“半岛”,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成耒水两岸风光带,建造“四曲连环”的独特景观。
据统计,耒阳市目前城区面积由建市初的7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42平方公里,城区主要道路总长度197.5公里,总面积533.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3.31平方米,目前,耒阳城市建成区面积、道路总面积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均居全省县级城市之首,2008年就成功跻身湖南省九座中等城市行列。同时,耒阳市城区人口由建市初的8万增加到现在的43万,居全省县级城市之首,城镇人口达到57.3万,城镇化率达到44.77%。
缤纷耒阳居民乐开颜
经济发展,全民共享。五年来,耒阳人看着一栋栋楼房林立,看着一个个文化广场建成了,看着全国最大天然的竹海旅游风景区建立,看着城市夜晚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看着外地人、外地车越来越多,老乡开店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学子回乡工作的也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耒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朝多层次、高档次方向发展,各种生活方式缤彩纷呈。
耒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批农民工返乡,使就业市场雪上加霜。耒阳市把解决群众就业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项目建设推动生产发展,扩大就业空间。今年,全市开工和复工项目60个,项目总投资达140.3亿元。对重点项目,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倒排工期;对重点企业,实行“特派员”制,由市委选派干部常驻企业,全程提供服务。今年上半年,全市培训返乡农民工3万多人次,其中大部分在家门口重新就业,并实现了城镇困难家庭就业动态清零。
在农村,五年来耒阳先后争取并落实了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整合支农资金支持优质稻产业开发项目等近20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共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4400余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耕地地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城区,耒阳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全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总投资2.29亿元、日产水10万吨的第二水厂正在加紧建设,厂区主体部分已完成80% 的工程量,力争今年春节前建成投产。梅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09年底通水营运,截止今年11月底,共计处理污水607万吨,削减COD 1530吨,总投资1.14亿元的主截污干管工程在2010年11月开工建设。投入1800万元建成了西湖游园,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高品位休闲场所,得到了市民广泛赞誉。
2010年,耒阳市生产总产值由2005年的100.41亿元增加到232亿元,年均增长13.98%,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 115.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26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加了3446元,年均增长13.2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977元增加到15534元,增加了6557元,年均增幅达11.59%。
在被列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大背景下,耒阳又站到了新的起点,展望“十二五”,到2015年,耒阳市GDP的目标将突破4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财政收入确保35亿元以上,力争达到40亿元,经济发展效率将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