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一曲美丽动情的乡村牧歌
发布时间:2011-01-07   来源:三湘都市报衡阳金页  作者:振峰  编辑:

       语言朴实是该书的又一特色。最原始、最朴实的也是最美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父老乡亲》一书中,“农民”一词几乎贯穿始终,这两个字早已占据了作者的生命空间,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的人生定位也是为农民当一辈子“牛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感情,这种志向,这种决心,既注定了他的人格,也成就了他的追求。他把为农民写作当作一种幸福、一种荣耀、一种成就、一种责任。他的文字看起来很直白,却很有灵性,分明是从他那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带着鲜灵灵的清新和热乎乎的“泥土味”。读起来通俗易懂。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以说,《父老乡亲》在语言使用上独具一格,既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语言,也不是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集新闻、散文于一体、乡土气息浓厚的语言,读来朗朗上口,清新自然,回味无穷。著名散文家、湖南作家协会副主席叶梦对该书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我所见到的作者中最具原色调的人,朴实的语言在我看来最有艺术感染力。的确,在读过成新平的作品后,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是南国乡村的灵秀、淳朴、细腻熏陶和养育了他。在《送猪》一文中,他这样写道:爹娘早已点上煤油灯,煮上一桶有饭粒的热潲到猪栏里喂起猪来。娘怕猪吃的没味,还往潲里加了把盐……木轮车一路吱呀吱呀地叫个不停,而猪则停止了叫唤,拉了一泡尿,爹对猪骂了一句:“这个不还债的!”他是责怪猪不该拉尿。这种语言不加修饰,来源于生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实,语言并不在于使用多少华丽的词藻或形容词之类,正如鲁迅所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郭沫若也曾指出:“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在成新平的作品中,就充分应证了这一点,他的许多句子不加修饰,原汁原味,信手捻来,展示了一种乡土美和“泥土味”。如《放牛》中:我放的是一条未成年的小黄牛……有人说:“谁要是能把这头牛养大,我就挑干屋门前一塘水。”在《跟着姐夫学贩鸡》中,“姐夫”的话语可谓“干脆利落”:“用扁担砍窄的,对这些人,无道理可讲。”一句话,将“姐夫”对偷鸡贼的痛恨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在这朴实文字的世界里真实地重复自己的生命旅程、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

       《父老乡亲》一书除了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外,还有一个含蓄隽永的意境,每一词每一句都显现着“言外之味”和“弦外之音”,秀美的小小白村在他的笔下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其内容重量与意境艺术使读者爱不释手。成新平总会用一些充满温馨与眷念的生活化细节,给读者传递出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沉感情。他善于用细节、用事实说话,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他的村庄、他的父母和乡情,也许,这也源于他对农民疾苦的体察,对农民抗争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在《车塘水》一文中,作者写道:“车水架上,我们四人打着赤膊悬着屁股坐在一根横木上发力,随着'羊头'、车水页的快速翻动和有节奏的声响,水哗哗地流到了干渴的稻田里。那含苞抽穗的水稻吸足救命水后,发疯似的往上长,我们在岸边似乎听到了水稻的拔节声。'水放到了没有?''快了。'最后,爹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家10亩稻田的水放到了,还有麻子大叔和刘寡妇的5亩稻田也放到了……”读着读着,我随即被作者带入了一个“车水抗旱”的特殊夏日,农民面对困难助人为乐的意境凸显了出来,农民美的心灵与美的意境互相映衬,让人回味无穷。而对农村年前干鱼塘的描写也是这样:小伙子们跳下塘拉开渔网,将一条条大的草鱼、青鱼网住……每每几斤重的大草鱼被捉住时,岸上响起一片笑声;没准从手里滑走,又是一片嘘声……塘里、岸上、水中传来的人的欢呼声、鱼的跳跃声、鸡飞狗叫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在作者笔下,一种农家过年的丰收喜悦跃然纸上,怪不得这些作品总是被《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选用。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