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红色手记•衡阳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11-07-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

播火者

 

  岳北农工会组织开展阻禁运动,将收缴的粮食全部平粜给农民,农民欢欣鼓舞。

  (翻拍图片)

  李丹

 

  1923年9月16日,在刘捷三公祠前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成立大会,宣告岳北农工会正式成立。这是成立大会的情景。(翻拍图片)李丹

 

  图为岳北农工会旧址——刘捷三公祠。李丹 摄

  本报记者 蒙志军 张斌 通讯员 夏建军

  巍巍南岳,涓水之畔,古城衡山一个叫做“白果”的地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足迹。

  1923年9月,岳北农工会在这里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在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贡献,为湖南乃至全中国的农民运动,播下了激情燃烧的火种。

  2011年5月9日至10日,“红色追寻”采访小组走进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一座祠堂的前世

  白墙,青瓦,红窗棱。

  绿油油的稻田旁,衡山县白果镇岳北村的刘捷三公祠,显得宁静而安详。

  然而,88年前,这里却是一场革命的风暴眼,一次星火的爆发地。

  岳北,顾名思义,为南岳之北。历史上,岳北主要指衡山县南岳衡山以北的农村,以白果镇为中心,方圆数十里。

  1921年,大官僚、大军阀赵恒惕窃取了湖南省省长职务之后,对劳苦大众横征暴敛,在他的“胞衣地”,岳北农民的生活更是极其困苦,许多人被迫流浪到安源、水口山等地做矿工、做苦力。

  “正月欢欢喜,二月无米粒,三月餐糊餐,四月难过关,五月莫奈何,六月盼大禾,七月收成好,八月交租了,九月米桶空,十月借过垅,十一月打毛栗,十二月当棉絮”,这首歌谣便是当时岳北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背景,成了岳北农工会诞生的关键“土壤”。“ 石破天惊!”采访中,衡山县原县史志办主任彭太熉,这样形容岳北农工会这一大事件。

  彭太熉介绍说:当时岳北地区的土地占有极不平衡,贫苦百姓对社会现实深刻不满;当时水口山、安源有组织的罢工浪潮,有力地启发了白果农民的觉悟;当时谭延闿和赵恒惕两个军阀,正在为争夺湖南的统治权而展开激烈斗争,客观上为岳北农工会的公开亮相提供了最佳时机。

  毛泽东了解这一形势后,认为岳北好比一堆过了三伏天的干柴,只要把火一点,就会燃烧起来。但是,谁去点火呢?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分析,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必须结合起来。单凭工人与资本家斗,力量单薄,难以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他最后选中了来自白果的共产党员、工运骨干刘东轩和谢怀德。

  1923年春夏之交,受毛泽东和中共湘区委的派遣,刘东轩和谢怀德从水口山回到家乡,带来了革命的火种,擂响了农民运动的战鼓。

  1923年9月16日,象征“工农握手革命”的岳北农工会正式成立。会址就设在刘捷三公祠。

  这天,刘捷三公祠门前的沙洲上人山人海,约4000多农民及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群情激奋,欢庆岳北的大喜事。“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口号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沉睡千年的衡山岳北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奇观。

  后来,得到这一消息的毛泽东说,农民运动如何开新宇,工农如何结成联盟,衡山岳北开了个好头,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上一页1  2  3  4  5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