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红色手记•衡阳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11-07-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

  刘捷三公祠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四合院,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坐落在白果镇的S314省道旁不远,与南岳衡山遥遥相望。如果不是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爆发过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壮举。而在岳北农工会被镇压时,这里也一度成为火海,次年才得以重修。

  花阑雕窗依在,只是更朝换代。2011年5月10日上午,我们踏进这座祠堂,照片、实物、史册,还有墙角斑驳的青苔,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兴衰。

  一座石桥的今生

  古木参天、翠竹婀娜的白果,一座石桥横跨涓水两岸,连接全镇东西。

  这座桥,当地人称为“楚南第一桥”,历尽沧桑,却依然雄壮。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座桥现在已经加宽。4座威武的石狮在桥头挺立,似乎还在重温那火热的年代。

  岳北农工会成立后,根据农民最迫切的经济要求,做出了不准囤积居奇、阻止谷米出境的决定。

  今年49岁的衡山县贯塘乡司马村农民李新平,是岳北农工会秘书、平浏游击队队长李渭璜的侄子。他经常听父辈们说起当年岳北农民运动的壮观——

  白果的大地主们不顾农民的疾苦,将囤积的粮食偷运到长沙等地卖高价。岳北农工会率领2000余农民,手持木棍锄头赶到晓岚港展开了阻禁运动,将收缴的粮食全部平价分给了农民,农民欢欣鼓舞,岳北农工会因此名声大振。不仅当地农民积极响应,而且毗邻的衡阳、湘乡、湘潭等县的农民也纷纷加入,至 1923年10月初,会员剧增至4万多人。

  一夜之间乾坤巨变,岳北成了农民的天下。

  岳北农工会还开展了减租减息、退押斗争,铲除吸食鸦片、赌博等各种恶习,筑路修桥,开荒造林,兴办学校等,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这个岳北妇女闹祠堂的典故,至今仍被白果人所津津乐道。

  这一系列斗争震惊了赵恒惕。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后院起火、屁股冒烟”,于是从1923年11月起,开始派兵镇压岳北农工会,逮捕了刘东轩和谢怀德等农会领袖,枪杀了农会骨干周德二、赵丙炎、廖芳炳、李玉邕(时称“岳北四烈士”),逮捕农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70多人,焚烧岳北农工会会址。

  楚南桥,成为了当时的斗争前沿。农工会骨干赵丙炎就是牺牲在这座桥上。当时,共有400多名烈士以身殉会,鲜血染红了涓水河。

  鲜血为石桥铭刻了新的记忆,见证的是衡山农民运动的兴衰与变迁。

  1926年6月,岳北区农民协会,在楚南桥下的沙滩上宣告成立。农民运动的火种再次被点燃。

  楚南桥的旁边不远处,是古码头的所在。断石残垣至今还散落在河床上,任由河水的冲刷。在岳北农工会被镇压4年后的1927年,毛泽东乘船来到白果,由这座古码头登岸,开始了对农民运动的考察。

  毛泽东对岳北农工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衡山岳北农工会成立不足3个月,虽然被赵恒惕用武力扼杀了,但岳北农工会诞生的意义较法国巴黎公社并不逊色。这是中华大地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是湖南农民运动的先声。她在广大农民中传播的火种必然很快蔓延三湘四水。湖南农村大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当年,站在楚南桥上,毛泽东欣喜地看到,一群农民拿着梭镖,押着几个地主土豪,从桥头走过。他感慨,农民没有武装,地主怎会低头!

  采访中,衡山县原广电局党组书记向柏云说,这种感慨,成为了后来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著名论断的雏形。

  如今的楚南桥,除了几座桥墩依稀保留着当年的影子,桥身已用花岗岩整修一新。这座桥,连接的不仅仅是涓水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更承载了白果这个衡山第二大镇的腾飞希望。

  一种精神的传承

  浩瀚的历史中,岳北农民运动史只是惊骇一浪。

[上一页1  2  3  4  5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