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拾取散落于秦地的瑰宝——品析《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赵硅  编辑:华生

  拾取散落于秦地的瑰宝

  ——品析《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作者:赵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读书者说】

  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之一,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孕育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周、秦、汉、唐……十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其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除了帝王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等之外,还有一份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这便 是民居宅地。其民居建筑艺术中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独具特色,它的价值在于它是历史文化的写照,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十分密切,反映了陕西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审美观念。它们是华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拾取散落于秦地的瑰宝——品析《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砖雕:为善最乐

  近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一书,是作者王山水用27年的时间,对陕西传统民居中的木、砖、石,雕刻图案进行精心拍摄、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该书从作者拍摄的万余幅照片中精选出2000余幅图片,并引经据典地用近30万字的文字诠释,是一套图文并茂的大部头图文书。此书的出版,填补了陕西省对传统古民居中“三雕”所涵盖的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空白。书作者王山水,操着地道的秦语,却是正宗的鲁人。他以“山水”入名,但不拍山水,却专拍陕西境内的传统民居“三雕”,将散落于民间的木雕、砖雕、石雕用镜箱收于一处,边拍边打磨,集腋成裘,终于“成器”。当我们拿到他历经20多个春秋的辛勤劳作——《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时,不免生发出由衷地叹服。

  孩童记忆伴终生

  王山水的童年是在山西度过的。人们皆知“地上的文物看山西”,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他被那些民宅、隔扇门窗的裙板组雕所吸引,那一段段古典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三娘教子”“岳母刺字”等让他着迷,并深深地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拾取散落于秦地的瑰宝——品析《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王山水 著 三秦出版社

  自他到陕西工作之后,又亲眼目睹了秦砖汉瓦、唐风遗韵,在如烟岁月中,被风吹雨打,而变得迷离惝恍。他曾去过的古村落,原本极富地域特色的民居,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被隆隆的现代建筑机械所吞噬。倒是那些祖辈相传的民居,房屋构件的木雕、砖雕、石雕作为人类“道法自然”的建筑历史,仍在传递着缕缕秦风汉韵。他认为唯有摄影的纪实功能,可以真实地记录这些即将消失的艺术瑰宝,于是在诸多的摄影题材中,选择了聚焦秦地民居中的“三雕”。他的拍摄工作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初,他的脚步是从铜川周边开始的。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砖石建筑构件,有的被拆毁遗弃,也有的因年久失修,已摇摇欲坠即将坍塌。所有这一切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致使他加快了寻觅散落、遗存于秦地古建筑的速度。

  流年碎影渐成册

  王山水就是这样暑去寒来地、永不停歇地游走在陕西境内的山村乡野、峁梁沟壑中去挖掘寻找散落的古建筑构件,从中找到了秦人、秦地、秦文化的密码所在。三秦大地是充满悠久历史文化的民间故土,“三雕”中蕴藏着“道法自然”之道,它可以诠释建筑史的本源根脉。破碎的木、砖、石依然承袭着古典文明的基因。尽管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正在经历困境和危机,亟待抢救保护。但真正能付之行动的,还是那些对传承文化有担当的热心人。王山水十多年探寻秦地传统民宅,足以见证他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真爱。而当他整理笔记时,才意识到:靠自己现有的零碎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来诠释木雕图案中的文化内涵显然不够,于是他决定“充电”。从此他便如饥似渴地奔走在各个大学图书馆借书、阅读、查资料,写出数万字的心得笔记,并于2008年著出《陕西民居木雕集》。这个图集得到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赞:“《陕西民居木雕集》我认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其中不少已经拆毁不存在了,更为珍贵。”

拾取散落于秦地的瑰宝——品析《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石雕:春光如意

  又有8年的时光过去了,在此期间,他对砖雕、石雕进行研磨,集而成册。打开这厚重的图集,不免调动了我的想象,用心灵去抚摸这些砖石,感受到了它们的“温度”。它们的立体身躯曾潜藏在沧桑岁月的老房子里,虽然老房子已不复存在,但老房子的门楣、门墩、裙板、拴马桩等都会出来“说话”,它们会“忠诚”地再现那个朝代的民情、民俗文化形态。在岁月更替中,其文化脉络通过对这些“三雕”图像文化的“透视”,也渐渐清晰:那些建筑物件上的印迹已成为秦人繁衍生息历史的意象符号,也折射出秦人传统文化的智慧;那些沉积的民族文化遗产影像,真实地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予以传承,承载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潜移默化 教化人生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老子、庄子的影响,自然美、朴素美已融入民众的骨髓之中。书中的“三雕”反映的主题多为宣扬“仁、爱、仁者爱人”的思想,书中的二十四孝画面,就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表现在民宅建筑文化上的民族传统。还有许多传统文化都有寓意性的表达,其图案既具有美观的装饰作用,又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其作品赋予了自然或人造物、虚拟物的吉祥寓意。如“榴开百子”“五福捧寿”“喜报三元”等画面中强调曲折含蓄的“象外空间”,使人感到寓意深刻,神游物外,从而得到心灵的超脱和慰藉。岂不知远在古昔,那宅主人会将这些身边的“三雕”内涵向他的家人、子孙言传身教,真正起到座右铭及教化众生的作用。这本书对于研究我国地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蕴含的传统道德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积极作用。

拾取散落于秦地的瑰宝——品析《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木雕:杨震四知拒收礼

  《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的作者将散落在陕西传统民居中的建筑构件,用摄影的方式将它们“定格”。我们通过这些记录着宋、元、明、清、民国,跨时七八百年之久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性图案,“透视”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这不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信仰和智慧,同时也记载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历史,还寄托着祈求平安吉祥的理念,从而成为一个民族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收集研究,且做了大量的考证和整理工作,成为传承文化、教化国民素养、促进各地域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珍本。该书为陕西民居中雕刻图案之大成,让木雕、砖雕、石雕大放异彩,在传承秦地文化中功不可没。在“让民间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泽被后世”的守候中,王山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本文图片均选自《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6日 16版)


分享到微信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