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摄影作品为什么会被误读
发布时间:2018-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阚青  编辑:张超

“明月清风”系列之一 孙郡

  如今的摄影早已成为最普及的视觉形式,每天通过电子屏幕上的影像了解社会和表达自己,已经成为当代大众主流的生活方式。纽约大学摄影教授弗里德·里奇在《摄影之后》中写道:“这颗星球曾被认为是平的,但哥伦布没有摔下去。如今世界又变成平的,在电视屏幕或电脑屏幕上……”照片超越时间和空间,把人们联系起来。它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并同网络一起重塑了当下的生活。在这个沉浸在影像中的时代,摄影是否还具有专业性?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摄影?

  照相机在不断改进中表现出了简单易学的优势,这让大众能够轻易跨入摄影领域,也造成了摄影行业的松动。近年来,很多报社、杂志社缩减了摄影记者的数量,广告公司也减少了专门从事摄影的雇员数量。十年前,人们还在讨论数码相机是否会取代胶片相机的主流地位。现在数码摄影技术和手机结合,让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拍摄,并在短短几秒发表至全球各种展示平台。小小的手机解决了摄影技术和媒体发布两大壁垒,成为照片产量最高的摄影设备。在艺术界,画家、雕塑家、观念艺术家也纷纷拿起了相机,创造出不少优秀的作品。例如,孙郡带有中国传统工笔画风格的摄影作品《明月清风》,姚璐获得世界环保摄影奖的《中国景观》等。这两位摄影人都有长期从事绘画的经验,并将绘画的语言融入摄影之中。

  从表面上来看,摄影逐渐从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变成了一个仿佛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的领域。这让一些摄影师措手不及,业务日益减少;而另外一些摄影师则认为,无论从技法上还是思想上,真正的摄影家是不会被摄影的大众化所埋没的。

  随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参与到摄影中来,很多人开始怀疑摄影是否还存在专业性和艺术性。对于这样的疑问,20世纪初期一干摄影理论家和摄影家早已用理论和作品回应过了。

  在当代,摄影无疑依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思想内涵和风格特征。从技术上来看,便携式照相机以及数码摄影的出现简化了摄影的难度,但这并不代表专业摄影技法的发展停滞了。数码摄影和后期软件的出现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摄影技法,例如景深合成、图像拼合、全景摄影等。很多专业的广告摄影师、艺术家仍然在使用高品质的大画幅相机和专业的灯具拍摄作品;而银盐、蛋白、蓝晒、碳素、铁银、铂金等小众的传统摄影工艺也在散发着自身的独特魅力。

  成像技术只是摄影的基础,从摄影创作层面来说,摄影艺术的专业性更加体现在拍摄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征中。姚璐、孙郡能够出色地跨界到摄影艺术,正是因为能够用心从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并非随意地拍摄就能够完成优秀的摄影作品,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精雕细琢地创作。

  由于对观看习惯和专业摄影领域不了解,大众难免对摄影作品产生误读。人们每天都会观看大量照片,影像几乎是从视觉直接转化为记忆,致使许多人缺乏了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情况就会使人根据日常经验归纳出“摄影就是直接、简单、浅薄”的观点。实际上,专业的摄影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图像虽然有着共同的表面,但在拍摄目的、内涵、形式语言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当代摄影作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难以理解,把这些作品展示给没有专业经验的人去看,他们往往会惊讶这张照片为什么是优秀的摄影作品,它们哪里具有艺术性,一些抽象、深奥的作品,往往被人们认为拍得不好、不符合主流审美。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怀疑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观看方式。例如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传承者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创作的《莱茵河II》,很多人认为它只是一幅在河边拍摄的普通风光照,但它在艺术史和摄影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并曾经占据摄影拍卖作品标价的首位。在细腻的成像和冷峻的外观下,作品承载着摄影家对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景观的反思。女摄影家辛迪·雪曼的《无标题电影剧照》也看似是平常的摆拍照片。然而,在她巧妙的策划和扮演之下,作品蕴含了对于现代女性生活的深度剖析,并揭露了大众媒体和男权社会对于女性形象的改造。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艺术展览中,人们不会完全看不懂摄影作品,总能从照片中读出一些信息,这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意义阻断”——即受众认为自己获取了照片中的含义,但事实并非如此。摄影作品的解读不仅仅体现在图像表象上,更深层次的解读需要结合知识、感性,甚至直觉。

  法国哲学家路易斯·阿尔都塞曾经在《列宁和哲学》中写道:“艺术与科学的真正不同在于特有的形式,同样一个对象,它们给我们提供的方式完全不同:艺术以‘看到’和‘察觉到’或‘感觉到’的形式,科学则以知识的形式(在严格的意义上,通过概念)。”他强调了艺术与科学认知方式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使用不适合的方法来解读摄影,必定会导致谬误。在数学和化学的算式中,如果一旦出错,人们就能发现自己的答案不同于标准答案。对摄影作品的观看却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同的欣赏者能从作品中得到不同的感受,欣赏者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理解的是正确的。这既是摄影的艺术魅力,又是摄影作品被误解的重要原因。

  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具有亲和开放的一面,也具有晦涩深沉的一面。在一个被影像包围的世界中,每天处在信息海洋中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从表面来简单地观看照片了。特别是在遇到多张照片组成的一组专题摄影作品时,观看者为数不多的解读兴趣和精力被分散到多张照片,结果往往是不能体会各张照片的关联,难以深入理解作品含义。甚至,人们理解摄影作品的愿望本身也是值得讨论的。普通人不会去尝试理解一位从事十年有机化学工作的专业人士的手稿,也不会苛求自己理解某位从事多年力学工作的专家写出的算式;但是,人们通常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愿意去看并且能够读懂摄影家的作品。这其中的差距也折射出了人们对于摄影专业深度的误解。

  不是每一张照片都能称作摄影作品。摄影来自于现实,但不是现实的直接复制,仅依靠视觉来理解摄影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中丰富摄影相关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有助于穿越表象的迷惑,提高摄影解读和创作能力。摄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哥伦布,在影像的海洋中探索艺术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在艺术教育和摄影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水准会逐渐提升;摄影作品也将在网络和现实空间中表现出更为崇高的精神追求。

  (作者:阚青,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