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朝阳岩的石刻特例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中瑜  编辑:张超

4.jpg

  洋中鱼

  古代文人(大多是官员)闲暇之余喜欢到处玩耍,而且耍出了许多“味道”,许多文化。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三月二十八日,对于湘水之滨的朝阳岩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之日。这天,一条小船载着五六个爱耍的人在湘水上摇摇晃晃地行进着,船桨像一个摇把,在江面摇出许多漩涡。经过一阵子行进,来到了永州古城东南方向的朝阳岩下。他们系好船,在下洞洞口略作休息,领略了朝阳岩发现者元结诗句“朝阳岩下湘水深,朝阳洞口寒泉清”的意境之后,就开始实施一个“蓄谋已久”的计划:其中一个年近六旬的人在众人的建议下,一反常态,拿着毛笔在没有打磨的岩石上随手写了一些字。另一个人等他写完,就开始用锤子、凿子、錾子等工具认真刻石。在朝阳岩潜阴洞泉水注入湘水的叮咚声伴奏下,在渔船的轻微摇摆中,这个踮起脚尖刻石的人,显得比那个题写者更投入、更认真。铁锤敲在凿子和錾子上发出的金属声,跟洞口的泉水声汇成了一支悦耳的交响曲。忙了一阵子,23个字显现在大家面前:“崇宁三年三月辛丑,徐武、陶豫、黄庭坚及子相、僧崇广同来。”

  原来,那个挥毫题字的人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

  宋徽宗亲政之后再用新党,与黄庭坚有宿怨的赵挺之当上了副宰相。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十二月,对黄庭坚一直怀恨在心的陈举适时举报说其作品《承天院塔记》“诽谤朝廷”, 赵挺之便罗织罪名,以致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发配到蛮荒之边地宜州,他携带家眷从湖北江陵出发,入洞庭,经岳阳、长沙、衡阳,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来到了永州。

  应该说,晚年的黄庭坚是个很爱玩耍的人,仿佛童心未泯,每到一地都要寻觅先贤的踪迹。虽然仕途不顺,却并不影响他的雅兴。据《山谷年谱》记载,黄庭坚是三月六日到永州府祁阳县浯溪碑林的,至四月二十八日去全州,他在永州这个地方前后待了有53天,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到处玩耍,他游览了祁阳浯溪、零陵愚溪、朝阳岩、澹岩等地。清清潇水,曾经映出过他的倒影;乡间小路,曾经留下了他的脚印;不少地方还有幸得到他的吟咏乃至题刻。

  同一天,在来朝阳岩之前,黄庭坚一行游览了愚溪,他在《游朝阳岩》诗里讲清楚了那天的行程:“意行到愚溪,竹舆鸣檐肩。冉溪昔居人,埋没不知年。偶托文字工,遂以愚溪传。柳侯不可见,古木荫溅溅。罗氏家潇东,潇西读书园。笋出不避道,檀栾摇春烟。下入朝阳岩,次山有铭镌。藓苔破篆文,不辨瞿、李、袁。嵌窦响笙磬,洞中出寒泉。同游四五客,拂石弄潺湲。俄顷生白云,似欲驾我仙。吾将从此逝,挽牵遂回船。”此诗当时刻石于朝阳岩。遗憾的是,这首诗刻因为种种原因而漫漶消失。清咸丰年间的永州知府杨翰苦觅此诗不得,曾于朝阳岩西壁补刻该诗及其画像,至今尚存。

  在永州期间,黄庭坚还写有《题澹山岩》诗二首,并刻石,连同浯溪诗刻、朝阳岩诗刻和题名刻,为永州的历史人文增添了许多光辉。

  特别令人庆幸的是,黄庭坚这方朝阳岩题名刻因别出心裁得以完整保存。也可以说,是黄庭坚当时耍了一个障眼法:字迹较浅,字体颜色与石头接近,肉眼难以识别。所以,分明就在眼前,除了清代金石大家陆增祥根据拓片做了记录之外,一直没有被人发现,也没有遭人破坏。时隔近千年,直到湖南科技学院的张京华教授带领学生在朝阳岩进行野外考察时,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文人带有纪游性质的题名兴盛于唐宋。盘点历年所见题名石刻,唐人以李渤居多,宋人则属黄庭坚。虽然黄庭坚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被后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但他生前诗书双畅,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里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他的诗文和题刻都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朝阳岩是永州著名的石刻景点,现存历代石刻150方。不少金石专家说,朝阳岩摩崖石刻之多、之奇、之怪, 在国内外均属罕见。而我想补充一句:黄庭坚在朝阳岩的题名石刻,堪称朝阳岩石刻中的怪中之怪,实属特例。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好玩的黄庭坚在这方题名刻上玩了几个手法:一是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先把石崖磨平了再题刻,而是把题名直接写在石面上就刻的;二是他选择题刻的地方也很奇怪,人家喜欢选择平整之处,他选的地方中间还有凹陷,整体呈弧形状,四五行之间因为凹陷而让后来者误以为是两处不同的石刻;三是他的题名顺着石面本身自然的形状,不仅行与行之间的字数不一,而且字与字之间的大小也不一致,最大的“徐”字与最小的“丑”字相差2.5倍。更让人惊奇的是,即便是在不平整的石岩上,整体章法错落自然,布局巧成,于不平之中见平,于宁静之中见动感。大约因岩面极为不平,“徐武”“陶豫”四个字在整幅书法中,显得较大、较突出,各占一行。而末两行构架均一,则是岩面较为平整的缘故。整方题刻布局讲究,字体外紧内松,右边八字(一行“崇宁三年”,二行“三月辛丑”)上疏下实,中宫四字(三行的“徐武”、四行的“陶豫”四个字)疏可跑马,左边十一个字(五行“黄庭坚及子相”,六行“僧崇广同来”)密不透风。这处石刻是黄庭坚现存最大的楷书作品之一,书写章法富有变化,两个“三”字的写法不尽相同,用笔稳健沉着,所运用的长横、大撇、大捺、竖划、斜钩等笔画,不同于以往的瘦硬,与他在天柱山的题名相比,风格迥然不同。

  据考证,徐武,字靖国,时任永州司法参军。黄庭坚的儿子黄相,时年20岁。黄庭坚与僧人交往颇多,崇广是其中之一。陶豫是祁阳人,爱书好酒,喜欢玩石头。由此可知,那个认真刻石的人很可能就是陶豫。

  诚如黄庭坚在《游朝阳岩》诗中“吾将从此逝,挽牵遂回船”的预言,离开永州两年后,他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60岁。永州山水点燃了他一生中最后的诗情,而他在永州的几处题刻和诗刻,也成了他生命末期遗留在湘江上的最后绝唱。

  (作者本名杨中瑜,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永州作协副主席、永州日报副刊编辑。著有长篇小说《陶铸传奇》、散文集《梦的窗帘》《鱼眼观柳》《李商隐与永州》等。)

  《湖南日报》(2018年07月20日 11 版)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