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国内许多景区被外包,门票的经济收益被政府最大化,因此,对目前不少以盈利为目的、倚重门票回收投资的旅游投资企业来说,低门票价格意味着难以达到投资者回收投资的目的。湖南衡阳南岳寿坛景区也有着同样迫切的涨价需求。寿坛景区作为南岳四大独立收费的景区之一,已投入资金5800万元,而票价自2006年一直维持在20元。据衡阳市万寿大鼎景区有限公司与南岳区人民政府签订的合同,寿坛景区归寿坛公司经营权期限为50年,到期由政府无偿收回。而景区目前每年可回收的现金流量约为66万元,远远低于企业280万元的年最低报酬要求。今年这家企业已向湖南省物价部门申请提高门票。
三是景区之间攀比涨价。一些景区看到同级或者次一级景区上调门票价格,就出现了“比较涨价”心理,也随之跟风申请涨价。湖南省物价局住房旅游和服务价格管理处处长邓荣幸等不少专家透露,当前旅游行业“跟风涨价”现象确实存在,正是一些景区的“领涨”行为,让景区竞相涨价几乎成了一种攀比。“门票高价不仅是提高收益,对外也是一种形象和面子,尤其是在同等级旅游景区中,一个景区调价换来整体的蠢蠢欲动。”
专家认为,旅游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专家:景区门票涨价应建立“异地听证”机制
尽快改变“本地人听证,外地人埋单”的现状
当前各地景区正在酝酿或掀起的涨价风,不仅引起了群众强烈质疑,众多业内专家也对我国景区的旅游发展可持续性提出了忧虑,景区门票已偏离公益性,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断索取经济利益的平台和筹码;更导致一些地方出现门票依赖症,难以在服务环境改善、产业延伸发展等方面拓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为此,专家建议,应该用异地价格听证制度等方式有效制约当前的旅游景区门票上涨风潮;从长远看,应该用补贴支持公益性景区进行长远发展规划,强化综合产业能力,摆脱门票依赖,让利于民,更可间接、有力地推动我国国内消费。
“门票经济”依赖加深
专家分析说,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综合带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而一旦“三年必涨”成为惯例,将进一步加深一些旅游景区的门票“依赖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纵观目前的旅游景点,从过去6年调整的幅度看,张家界从158元调到248元;莫高窟从80元调到160元,黄山从130元调到230元。在过去的两轮调价周期中间,我国世界遗产类景区门票的价格整体调高了65.42%。
戴斌表示,景区维护需经费投入再加之有通货膨胀压力,门票上涨有一定合理性,但景区门票总体已偏离公益属性。
专家分析认为,国外许多景区的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而国内明显高于这一比例。国内一些景区票价动辄一两百元,远远高于全国人均月收入1%的水平。
专家同时指出,由于旅游门票具有操作简单、刚性配置、现金回笼、效率明显和收益保障等特征,在我国各地旅游市场的高速成长中,门票经营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导致在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蜕化为“门票经济”。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