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敦煌市区南大街的沙梁巷,坐落着一处建造年代距今230多年、鲜为人知的人文景点— —敦煌粮仓。随着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来临,敦煌粮仓的修缮工程开始招标,即将作为敦煌市区的又一处人文景观,修缮后将对外开放。
敦煌粮仓
据粮仓工作人员介绍,粮仓建筑时先里后外,即先建框架,后打墙体;墙基底部由13层青砖砌成,墙体用土坯和混合土夯砌而成;墙体底宽1.4米,顶宽 0.7米;墙面用黄土、沙石、麦秆等物和成泥巴砌成,屋顶用黄土、小石粒、芦苇等物和成泥巴铺盖,仓顶上面的小石粒主要起缓冲雨水冲击的作用。粮仓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主要原因是其内部结构采用了“四梁八柱”的建造方式,其“骨架”全是口径约40厘米的圆木,大梁与柱子的连接处没有一钉一铆,木头与木头之间是用阴阳卯连接起来的。
“敦煌保存下来的这些清代粮仓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 敦煌市博物馆的一位文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乾隆和光绪年间,清政府在敦煌和张掖设置粮仓,目的是为了保证青海、西藏、新疆的边防稳定,所储粮草主要来自张掖的高台、临泽和新疆等地,时称“恒丰粮库” 。这些粮仓边建边用,共建72栋400余间,到民国年间仅存百余间,解放前一直属军供粮库。解放后,这里曾有驻军,后因粮库大部分被拆,上世纪50年代交由地方管理。2003年,敦煌粮仓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定名“敦煌南仓”。
作者:董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