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2015年旅游演出实收票房35.7亿元,同比增长31.7%,但全年旅游演出场次略有下滑,较2014年同比下降0.7%,2015年旅游演出停演达46台之多。由此可见,十余年后,中国大型实景演出正在走向优胜劣汰,而其成败及出路,一直为业内津津乐道。
有人曾言,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杰作,唯有山水实景演出才是人与上帝共同的杰作。
从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不觉之间此类演出已在诸多景区落根。如今到去杭州不看《宋城千古情》,去西安不看《长恨歌》,从某种角度来讲,旅行是不完整的。
近两年来,我国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可以用“温和升温”四个字形容。旅游演艺市场告别了发展初期“多而散”的粗放模式,正在市场竞争中打磨精品、提升水准。
有数据显示,2015年旅游演出实收票房35.7亿元,同比增长31.7%。2015年,全国旅游演出新增18台,同时停演剧目达46台,全年在演剧目195台,与2014年的223台相比减少28台;全年旅游演出实际票房收入为35.7亿元,较2014年增长8.6亿元,同比增长达31.7%。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年旅游演出场次略有下滑,较2014年同比下降0.7%,2015年旅游演出停演达46台之多。
所以,实景演出若想成功,山水是否出类,演出是否拔萃,文化与环境相得益彰,皆为“胜负手”。而真山真水是否奇特美丽,是基本条件,否则再震撼的场面也只是视觉冲击而已。
比如“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大型历史舞剧,通过近30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1200年前发生在的华清宫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浏览互联网发现,观众大多对《长恨歌》的观后评价是极高的,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如果再去西安愿意二次观看,可见其影响力之大。结合《长恨歌》的演出年报不难发现,2015年,《长恨歌》演出接待近60多万人次,演出场次达近300场,演出收入达到1.1亿元。
但实景演出并非放之四海皆赚钱,大型实景演出动辄需要几千万上亿元的投资,一旦不能保证观众数量,无法保证演出场次,就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部分实景演出,仅演几场就难以为继,还有一些实景演出长时间不温不火,能够在蛰伏多年后走出困境的寥寥无几。有的景区不顾游客规模不够、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户外演出的条件限制,甚至冒着破坏环境的风险,硬是斥巨资打造实景演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实景演出如果缺乏艺术内涵,缺少本土文化,那么就只能称之为是现代时尚的高科技产物,除去绚烂光鲜的外壳,内里却显得单薄空洞,这也是很多实景演出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这些实景演出不乏声嘶力竭地宏大场面,可唯独没有文化的点缀,没有神韵和感动人心的力量,演出无法给观众留下值得咀嚼回味的文化内涵。
还是以《长恨歌》为例,这恰恰就是“旅游+文化”联姻的代表之作。以唐•华清宫遗址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实景,本身极具美感,且不可移动、不可替代,也就成为演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实景演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追求自我完善。与电影等其他文化产品相比,实景演出是‘活的’,是会生长的。精品是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出来的。
相比《长恨歌》公演之初的900万元收入,到2015年的1.2亿元,超过近15多倍的迅猛增长。如此傲人的数据说明《长恨歌》已经在业内占据一席之地,但十年间的数据增长依然没有扼住《长恨歌》的创新的脚步。著名旅游策划、运营专家张小可曾表示,经过10年的发展,“山水实景演出”已从新模式变成了“旧套路”,面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惑,“创新”始终是解决之道。
可以说,以《长恨歌》为代表的历史舞台剧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风向标,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华清池历史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演出模式展现出时尚的实景魅力。
因为旅游演艺中文化内核也即传统价值观的展示不太容易,这需要精准地找到让人深思的、触动心灵的、经久不衰的传统价值主题。(伍策 冷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