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5周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为做好“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落实非遗保护措施,《21世纪经济报道》再次发起“锦绣”——中国广大贫困地区发现之旅,自2012年起,《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中国广大贫困地区发现之旅。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广大贫困地区的寻访,发现贫困地区沉默的文明,发现并表达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公益价值,以及潜在的商业价值。
中国有多个贫困县,它们在中国国家经济地理版图中虽然不符合财富和经济的评价标准,但却与城市一样,同属于国家和社会的文明之地,有很多代表着人类“真善美”的原始素材。尤其是当地民俗、节庆、手工技艺、故事、歌谣、绘画等,凝聚了民族的才智和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非遗走访 —— 中国广大贫困地区发现之旅
从2012年至今,锦绣寻访完成了对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寻访和报道,尤其是对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对外呈现。2016年,《21世纪经济报道》再次发起“锦绣”——中国广大贫困地区发现之旅,对全国的非遗贫困地区进行走访: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一项国家级非遗。是一种靛蓝花布的防染印花方法,染料是从蓼蓝草中提取的。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俗称“灰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纹。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在贵州、云南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侗锦织造技艺
侗锦古称“纶织”。侗锦织造技艺主要分部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侗锦以独特的纺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织锦之一,侗族妇女以织锦为载体,展示自己聪明的才智和精湛的编织技巧,承载和演绎着本民族渊远流长、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反映侗民族的观念形态,审美情趣,避凶趋吉,消灾纳福和追求天、地和谐共存的文化心理。
玉屏笛箫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黎族传统制陶
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的制陶术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
黄岗柳编
黄岗柳编是安徽省阜南县的汉族传统柳编工艺品,以技术精巧,考究大方,结实耐用著称。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主产于该县黄岗镇面得名。黄岗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在500年以上。该县洪淮两岸有滩涂湿地,盛产杞柳,洁白如玉,坚韧如藤,为柳编产业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条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
中华非遗手工技艺传承设计大赛
2013年起,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以及弘扬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渤海银行举办中华非遗手工技艺传承设计大赛,秉承“关注非遗保护,活化传统工艺”的宗旨,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再设计,发掘有创意的本土设计师,一方面唤起公众对濒临消失的文明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实现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推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们希望从设计殿堂回溯乡土本源,带领设计师去寻找散落在各地乡间的古老文明,以当代设计为器,重新定义传统的中国式生活,寻求非遗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创新结合。
锦绣项目组集中向社会各界征集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作品,并邀请学术界、设计界、媒体界等专家学者组成评委团,对参赛作品进行全面、专业的评估。2014年-2016年,锦绣渤海银行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设计大赛分别以书房、水、山川为主题,对相关非遗手工艺术作品进行展现与评比。
非遗摄影及手工技艺大赛作品展
在2016年11月底,《21世纪经济报道》最高端会议品牌、年度最具影响力的高峰论坛“第六届21WEEK会议周”将在北京举办,会议周期间,将举办“锦绣”摄影作品展,并对中华非遗手工技艺传承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以及其他优秀的参赛作品进行全程展出,让沉默的文明在中国最顶级经济盛会有一场穿越时空的交融。共同探讨中国扶贫与濒危传统文化的保护,凝聚更多的力量去关心乡土中国。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系列专题和公益项目,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