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补”被业内人士认为有吹泡泡的性质。漫画/王鹏
从去年5月开始,内地票房大盘增速整体放缓,市场不温不火。虽然诸多影片扎堆儿今年春节档,但是不少人起初对市场仍然心怀担忧。大年初一开出的8亿元超高票房,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不过,谜底很快揭晓,低价“票补”乃是这场票房神话背后的重要推手。沉寂许久的票补为何选在此时重出江湖,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影片的票房呢?
市场爆棚
票补成春节黄金档推手
票房增速放缓超过半年后,历来吸金力最强的春节档也被打了个问号。今年春节档上映的《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等新片,除了争夺春节档票房冠军的头衔,还额外承担着为国内电影市场“破冰”的重任。
最终,今年春节档的票房还是“逆流而上”。从大年初一到初六,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超过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亿元。尤其是大年初一,单日票房超过8亿元,大幅超过去年的6.4亿元,而《西游伏妖篇》单日票房更是直接冲到3.53亿元,比去年《美人鱼》首日2.77亿元的势头还猛。这一切,仿佛回到了2015年国内电影市场井喷的“黄金时代”。
真是这样吗?与票房不成正比的口碑,加深了人们对春节档如此火爆的疑问,作为真正推手之一的票补也很快被业内人士推到台前。所谓票补,就是最后实际产生的票房并非按促销价格统计,而是按影院的最低限价,中间所产生的差价,一般都是由发行方来“补贴”。相比往年,今年的票补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花样也更多了。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中,4部新片都展开了“低价抢人大战”。《大闹天竺》有猫眼9.9元、淘票票限时8.8元的抢票活动;《西游伏妖篇》有淘票票8.8元、猫眼9.9元等促销活动;《功夫瑜伽》有淘票票8.8元和百度糯米6.6元的辅助。票补力度最小的《乘风破浪》则有淘票票12.8元的抢票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乘风破浪》也是目前票房最低、口碑却最好的一部。
至于具体票补金额我们无从得知,但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之前在接受采访时预计,所有线上的发行商,可能会把2017年全年预算的三分之一都用在春节档做市场补贴。除了低价预售,今年片商采用了各种活动形式,比如猫眼为《大闹天竺》量身定制了以“全家欢”为主题的家庭套票。猫眼文化运营副总裁康利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么一个活动,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家庭在大年初一、在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此外,还有电商通过“发红包”的形式派送特惠观影票等。
幕后原因
票补撬动预售抢占排片
去年暑期档内地影市增速明显放缓时,光线影业总裁王长田谈到这一现象与电商票补“退潮”密不可分。他说,2015年的全年票补达到40亿至50亿元,但2016年的票补总额大幅度下降,“现在大家应该也都能看到,票补是持续不下去的,它不是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票补减少之后才能表现出我们观众真正的消费能力。”
然而,为何到了今年春节档,票补又重现江湖了呢?事实上,每逢年节都是电影市场票补的高峰期。几年下来,春节档作为最吸金档期的地位基本毋庸置疑,作为生意人的片商也爱图个“开门红”,因此在这一档期拿出来的,基本都是各家公司最重头的产品。然而,春节档排片之争尤其激烈,在类型、阵容和制作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谁家预售成绩好,获得的影院排片自然就高,利用票补搞低价促销,就是撬动预售排片的方式之一。
以《西游伏妖篇》为例,截至1月26日14点,该片的预售票房就突破了亿元大关,并在中国影史上创下映前34小时预售票房过亿元的新纪录,超过电影《魔兽》映前29小时预售票房过亿元的纪录,以及周星驰去年《美人鱼》映前8小时预售票房过亿元的个人纪录。
截至1月28日大年初一零点场正式公映之前,《西游伏妖篇》总预售票房已达1.76亿元,打破中国影史预售最高票房以及首日预售最高华语片两项纪录,提前锁定大年初一全国院线34%的排片场次,傲视群雄。影片公映19.5小时后票房迅速突破3.12亿元,刷新内地电影单日票房纪录,稳坐春节档的头把交椅。这一系列纪录的诞生,跟高额票补密不可分。
深层思考
票补难撑市场持续繁荣
不过,票补真的是“万灵药”吗?事实上,在上映头几天尽享票补威力的《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很快就因为口碑较低而现出了“原形”,为《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的逆袭让出了位置。
上映首日,《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三片票房均过亿元,但口碑明显不同。在周星驰近几年的作品中,《西游伏妖篇》是豆瓣评分最低的一部,仅为5.7分,而《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分别有7.1分和6.9分。随着票补威力减退,该片次日票房跌去近4成,而《美人鱼》的次日跌幅仅10%。上映6天,《西游伏妖篇》收获11.5亿元票房,但远不及去年《美人鱼》同期劲收15.06亿元,最终更不可能超越后者34亿元总票房的成绩。
同样首日得益于票补的《大闹天竺》,豆瓣评分仅为3.9分,王宝强的这部导演处女作口碑稀烂,其单日票房第二天就被《功夫瑜伽》反超。可见,票补对于影片前期排片和票房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即使在外人看来有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线上发行商们仍乐此不疲。但对于影片的长线作战和总票房,票补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中国电影市场经过自2011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问题也频现,票补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增速虽然放缓,但业内并非一片哀鸿,不少从业人士反而为此叫好,认为泡沫和投机者将会逐渐被清除,真正认真做电影的人会留下来。如今,票补再现市场,虚假繁荣的背后,真正的赢家其实没有几个。就如王中磊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在这个档期不顾原本的市场环境和秩序,还是用那种吹泡泡的方式去做大市场,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理性的。”本报记者 聂宽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