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闪亮奖牌诠释“工匠精神——走进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17-06-20   来源:华声在线衡阳站  作者:廖斌  编辑:张星兴

闪亮奖牌诠释“工匠精神

——走进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系列报道之一

  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

  在去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由此成为备受关注的年度热词。

  在衡阳,有一所职业学校,自建校之初,就把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作为培养目标,积极应对中职教育发展新常态,不断实现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跨越。

  这所学校,就是第一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市唯一一所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一组“成色十足”的数字,足以佐证: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连续两年居全省前10位,2016年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名列全省第二名,其中董青同学获全国技能竞赛服装专业一等奖,全省仅2个一等奖,市级以上获奖达105人次,稳居全市第一。2017年,该校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荣获4个一等奖,其中服装专业,囊括前二名。“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金牌工匠”的培养,又饱含着怎样的不懈探索与开拓创新?日前,记者走进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探究竟。

  植根70年的“工匠基因”

  合并六所学校,跻身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这是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70年、合校21年来走出的光辉历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实现了从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转变。“工匠精神”的基因,由此深植。

  3月27日上午,正值炎炎夏季。偌大的学校实训教室里,却没有一丝躁动与浮躁:学生们或潜心伏在电脑前设计图纸,或全神贯注地盯着操作板上的数据,生怕手里正打磨的工件有一丝闪失。

  晶莹的汗珠落下,折射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的传承:做一名“优秀工匠”,是责任,是使命,更成为一种“精神自觉”: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近乎苛刻的“孜孜以求”。学校成立了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业群建设规划。完善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3个,共建专业群3个,共建专业13个,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构建教学标准体系,确定了以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以相关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流程,构建了以工程过程为导向的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永进专门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

  学校对3个专业群的课程体系53门课程进行重新建构,形成了1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作了微课24个,慕课1门,专业课程空间化达到了40%,实践教学时间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与湖南省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湖南科技职业学校推进了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开发了31本校本教材,其中16本正式出版。

  ———对教师队伍持之以恒的提升与打造。完善了教师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和动态考核机制,加强教师培养的过程管理,有名师和名师工作室各1个,积级组织143名教师参加了各级专业技能培训,81名教师参加了企业顶岗实践,63名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教研活动。学校是省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线上培训基地,2016年完成全市职业学校71名教师信息化线上培训。30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竞赛奖励。完成5个省级课题结题工作,新立项省级课题2个,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1篇,获奖论文36篇。学校不断推动名师及团队建设且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名师1名,发挥名师引领学科教学科研及对年轻教师的指导、示范、培养作用。服装专业教师刘红梅2016年当选为市政协常委、计算机教师蒲海洋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刘红梅被还评为衡阳市首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全市中职学校获此殊荣仅她一人。

  ———综合办学实力迈入“国家方队。”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正式步入全国一流中职学校行列。在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300所项目学校中,只有274所获此殊荣。2015年,学校成功创建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

  ……

  70年,追求卓越,大写创新。

  70年,“工匠精神”在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扎根,发芽,传递,传承,成就了独属于这里的精神气息与成长烙印。

  源自“精雕细琢”的胜利

  时间,回到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服装制作”赛项的赛场。

  来自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参赛学生董青,正在全神贯注地制作服装。随着缝纫机的运转,她熟练而沉稳地操作手里的布料,目光冷静而自信。

  最终,董青做出了一套漂亮的晚礼服。正是靠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她赢得了金牌。

  赛场上的“精益求精”,源自日常学习的“精雕细琢”。学校以“四个模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便是最好诠释:“区域融合”的办学模式。学校动态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现代服务3大专业群,优先发展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13个专业。

  “以岗定教”的人才培养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将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岗位素质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仿真职业环境氛围,实现课堂与岗位零距离。“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学生也是员工、上课也是上岗”。目前,学校所有专业都有独立实训区,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学习。

  “校企共管”的育人模式。学校成立职业素质教育合作委员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学生不仅是技术过硬的人才,更是认同企业理念、对企业忠诚度高的员工,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就是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精雕细琢”中,走进这里的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校企融合打造“金牌工匠”

  如果你哪天走进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课堂,一定会恍惚感觉走进了企业的生产车间或者研发室:

  比如在“泰森科技班”,学生的“课表”是上午在校上理论课,下午去泰森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上实训课,1名师傅带2至3名学生,手把手指导技能实践。“学生就读期间所学即是毕业后工作所用,这样的实训使学生们学得格外用心。”一位带队老师告诉记者。

  类似的“ “订单班”,恰是学校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成果。其最大特色,是使学生角色既是学生,又是员工,从招生到就业实现“一条龙”。“金牌工匠”的基因,就在学生与企业的一次次深度触碰中得以萌生,最终完成启蒙。

  事实上,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早已融入学校跨越发展的铿锵步伐中。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放在首位,已构建起“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点线面扇形辐射”的校企合作体系。例如,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与我市白沙洲工业园的富士康开展长期合作,学校与富士康共同制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富士康的生产岗位的要求安排教学和实训,学生在富士康顶岗实习时,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学生顶岗实习稳定度高,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高。近几年来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3个,共建专业群3个,共建专业13个,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推广合作成果24项。

  金牌工匠自然“不愁嫁”。据悉,去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39%。学校的很多专业毕业生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被企业“订光”。“人家愁的是有学生送不出去,我们愁的是实在没学生往外送了。”学校一位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笑言。(廖斌)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