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赵玖富:31年坚守瑶山教学点
发布时间:2010-12-20   来源:衡阳教育信息网  作者:  编辑:


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茅坳小学赵玖富老师

  31年了,到底为学生们垫了多少钱,赵玖富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每个学期都要垫交,只知道村民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赵垫钱”。

    出常宁县城70多公里,一路颠簸到乡政府,再在崇山峻岭中手脚并用“走”上3个多小时,翻过几个山头,赵玖富工作了整整31年的地方——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茅坳教学点就到了。

  这是学校吗?高山顶上,泥坯为砖、树皮为瓦,矮塌塌的三间屋,除了屋前那一小块整齐的水泥地,这一溜儿三间屋,与周围零星散落着的瑶族同胞的房子,实在没有两样。

  赵玖富人生的最好年华就在这三间屋子里度过的,整整31年。

    “看不得瑶民那恳切的样子”

  1974年春,17岁的赵玖富初中毕业了,作为塔山瑶族乡屈指可数的几个初中生,他被推荐上了师范,

  “这下好了,你们家玖富终于走出了大山”,乡邻们闻讯赶来道喜。

  哪能不喜?赵玖富所在的瑶山,海拔1000多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专家们认定是“基本不适宜人居”,离它最近的村庄有十多公里,最近的集市有30多公里,全村100多人,当时没有一个人去过乡政府以外的地方。

  没想到两年后,瑶寨的第一个中专生又回到大山里,在家门口的教学点——茅坳小学当起了“孩子王”。

  “其实有好多次机会离开大山。”站在那不到20平方米、仅6张破烂不堪的桌子和6张条凳的教室里,个头不高的赵玖富说。见记者老盯着旧课桌看,他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这些桌凳还是山外的学校捐的,以前我的学生都是在泥巴上架块木板当桌子。”

  1976年从湖南三师毕业后,他被留在乡中心完小。可他记得寒暑假回家,家门口的教学点因为谁也不肯去,几次开不了学,好不容易要来一名教师,还没上几天课就走了,因此,他主动要求回乡任教。这一干就是10年。

  1985年7月,考虑到赵玖富在瑶山里实在干得太久了,到学区开个会什么的,来回都要走五六个小时。“让年轻人也去锻炼一下。”学区领导说。于是,赵玖富再次被调到乡完小。

  “赵老师,学生还是听你的。”“那个老师瑶话都听不懂,怎么教学生?”“我崽伢子硬要你教才肯上学。”赵玖富原以为从此离开了大山,没想到一个学期不到,就有20多个家长和学生到他家、到完小来“告状”,有的干脆直言不讳地请他回去。

  “这次还回去,只怕你一辈子都窝在山里了。”同事和朋友们都劝他。“我主要是看不得学生和家长们那恳切的样子。”事隔20年,赵玖富憨憨地解释说。当然,他还告诉我们,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一般小孩在上学前是不大会讲汉语的,所以要教瑶族孩子,还非得是瑶族教师才行,而当时全乡的瑶族教师才三四个,到瑶族教学点,非他莫属。于是,在完小工作不到一年,赵玖富再次回到大山深处。

    “赵老师,哝嘟!”

  回到大山容易,无非是自己多吃点苦;但要在大山深处教好书,可不那么容易。“最难过的是瑶民们太穷,拿不出钱来供孩子读书。”赵玖富说。

  因为山高路险,自然条件太差,他所在的村,常年人均收入在300元左右,最差的年景可能还不到100元,全村32户没有一户能让孩子顺顺利利读上书的,赵玖富也从来没有收齐过学生们的课本费。这个学期,村民们的人均收入到了700多元,全校8名学生,应收课本费和杂费1600多元,但赵玖富实际才收到600多元,剩下的只好自己垫交或想办法让其免交了。

  31年了,到底为学生们垫了多少钱,赵玖富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每个学期都要垫交,最多一个学期垫交了600多元,只知道在他手上,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没有钱而辍学,只知道村民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赵垫钱”。

 1  2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