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好思政课是思政老师应有之职责,也是所有一线老师应有之情怀。“人生大课”之下,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品质、学问、格局、视野方面引领航向,用大情怀、大视野和大格局,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关键词】大思政课 一线教师 立德树人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关乎精神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大思政课,作为“关乎精神与灵魂”的课堂,彰显了育人的根本价值。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思政课的执教范畴扩大,不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也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因此,我们需要在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教育人的使命担当,直面鲜活的时代新人,要重启学生心智的锚点,聚焦发力、精准发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情怀、有担当的一代。
一、育人育心
思政课不该局限于知识教学,而是肩负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职责。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拉宽孩子生活的经纬度,育人的锚点要向孩子的生活打开。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经历是最深刻的教育。立足孩子的真实问题,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心里,以心育心,构建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一线调研中,区内一所小学通过“心语卡片”实现师生之间灵魂的沟通与碰撞,师生互写卡片,以文字的方式叙述生活琐事、兴趣爱好、理想志向;这样的沟通交流辐射全校所有的孩子,并贯穿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像这样,从孩子关注的细微处着手,从一线老师人人可做处着力,以文字的交流激荡思维的火花,赋能孩子,赋能老师,赋能一种心理关系,一种社会形态;该校从“立德树人,从心出发”的顶层设计,到看见人、关注人、发展人,最后激励人的底层实施,落实教育目标的实现。
于普通的一线老师而言,思政课下的“大先生”不好做,传统课堂在理念、形式上的束缚是根深蒂固的。教学的本质是连接,有了与学生的深度连接,真实的育人故事有了时代与国家的印记,课题再大,育人之初心不变、大道不变——育有根的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一线老师只有理解孩子,才能引导孩子,才能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 立人立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而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播撒真善美的种子。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育人为本,品质为先。“大思政”应扎根日常教育教学的土壤,让每一个孩子,每一种行为、每一次活动都能产生教育价值。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体验开始,德育课堂要从教室搬进社区,从教室讲台搬到红色基地,从老师的一堂课延伸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在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中体验优良品质的熏陶。
学校可开设每日一课的德育小课堂,细化行为、习惯、品质的要求,见人问好、助人为乐、尊师重道等,以序列化的小主题串联学期的德育目标;同时,学校可以安排大主题课,以时政热点为探索,在红色教育中积淀优良的性格品质。
每个学期的暑期培训、各中小学的师德师风培训,对一线教师的培养与引导一直是重中之重,为了让一线老师以身作则,成为行走的“思政课”,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先上好老师们的思政课,立人先立己,将“德”根植于“传道者”心中,再打开教育的围墙,让孩子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获得思政教育。
三、成人成志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不忘来时路,就要去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不坠青云之志。而发挥榜样作用的思政教育,就在于将其化作照亮学生前路的灯塔,变为能接得住、能提着它行走的灯笼。
现在的孩子以何为榜样?如何去靠近这些伟大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着力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学校的文化氛围,通过公共环境、特色区域、情感的文字渲染榜样的作用,感召师生、凝聚人心;在德育活动中,选择榜样人物作为年度主题人物,可以是古人圣贤,也可以是当代楷模,细化活动主题,丰富课外实践,对榜样人物进行深度学习。
在课程学习上,“大思政”需要与之相适配的“大情境”、大任务”,由“境”生“情”,以“情”育志。比如各学校在设置开学第一课主题班队上,可以创设“致敬奥运人”的主题课程群,学生观看奥运会精彩片段,查看运动员成长故事,撰写奥运会颁奖词,临摹奥运偶像的画像等。在一系列课程中,学生寻找奥运健儿背后的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从而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树立远大志向。
大思政课要有新气象,除了着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需要所有一线教育人勇担使命,深刻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作者系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 邓继民)
一审:吴雅敏,二审:彭国军,三审:徐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