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苗,磨石磨,锄地、种菜……这些农耕活动,现在也进校园啦。昨日,有学生向记者反映,深圳罗湖区莲南小学在1-3年级开展了体验农耕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少学生大呼新鲜有趣,家长也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持之以恒,而不是走一个形式过场。
学生:体验方知粒粒皆辛苦
“石磨体验、锄地种菜、溪流捉鱼、古井取水、蓑衣斗笠。”莲南小学二年级的小文告诉记者,感觉很新鲜很好玩。小优也说,那天跟着老师一起做农活,才真正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不容易,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校方表示,孩子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进行了辛苦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平时远离农业生产的学生们,近距离体验农耕的快乐和辛劳,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
“除积极参与农业活动外,同学们还参观了农耕文化展厅、学习了农耕文化手册、了解了农业名人的贡献,在这些学习过程中使自己了解了更多、更系统的农业知识。”
家长:希望活动可以进入教学
莲南小学二年级的一名家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小孩子都生活在城市里,不能体验到大自然的气息,也不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土豆是长在土里的,以为长在树上的!”这名家长表示,这样的好活动应该多举办,甚至应进入教学。不少家长都对此表示赞同,希望学校可以把体验大自然、接近大自然的活动纳入课堂,在课外也可以进行教学。
专家:冲破单一知识教育
面对这样的农耕体验,宝安区的张老师也拍手叫好。不过她也提到,学校进行这样的活动不容易。“一名学生在学校摔断腿,家长开口就是向学校索赔20万元。”张老师认为,农耕活动固然好,进入教学也可以讨论。但她也提出,除了在学校,家长平时也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这些活动本来就应该由家庭教育来进行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都已经异化了。”现在的学校、家长都围绕知识教育在转,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变成了知识教育,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成绩,忽视学生的生活教育、自立能力教育。
“这种生活教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有的,比如说以前我们讲学生不去劳动不做家务,可能‘五谷不分’。”在熊丙奇看来,现在的教育只有知识教育,没有公民教育,没有生活教育,这些都应该逐渐回归,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推行这个教育是有价值的。给学生创造多元空间,让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家长忆起当年
学工学农学军
“上小学的时候,要学工、学农、学军。”60后的张先生说,他在黑龙江上的小学,这些内容是他们那个年代课外活动的重要部分。张先生说,他们当时要去帮农民剥玉米,割麦子,他说如果不去地里干活,都不知道玉米是怎么生长的。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的中小学生都有这样类似的必修课,像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素质教育基地,接待学生学农、军训等。广州一所名校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5天的时间进行完整的第二课堂实践,像认识山药、学习如何除草和施肥等等,并且这是作为社会实践必修课程。
在深圳,记者了解到,各区都有相应劳技中心,设有陶艺、烹饪、电子、刺绣、黑白摄影、数码摄影、数码视频、服装设计、剪纸、丝网花艺、汽车模拟驾驶共11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
熊丙奇建议,学校应该摆脱单一的知识教育格局,真正地推进生活教育,而生活教育无处不在,只要学校有这种意识,每个地方都可以进行生活教育,不仅仅是设置课程。
“比如现在很多学校进行自主管理,学生宿舍其实也可以配备微波炉、热水器,让他们自己煮饭。把这些都融入到学校的点点滴滴之中,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记者 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