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齐白石“何要浮名”有感
1月13日,北京画院推出了迎春大展《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此次大展共汇聚书、画、印、手稿80余件套,集中展示了齐白石一生的艺术成就。至于为什么要以齐白石的一方印章“何要浮名”作为展览的主题?我想主办方应该是有寓意的。此举可谓是一语双关,既赞扬了白石老人一生淡泊名利的非凡境界,又对当下国内画坛一些追逐名利不择手段的现象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众所周知,齐白石一生从艺非常坎坷,早期木匠出身,学画启蒙较晚,来京受到排挤,卑微的出身和不平坦的从艺经历使他对艺术的看法十分深刻和透彻。1919年,他在日记中痛感自己几十年作画不能直抒胸臆的痛苦:“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堪称发自肺腑。他曾刻一方印章“寂寞之道”,而另一方印章“何要浮名”,则直接表达了自己视浮名为粪土的高士情怀和傲骨。
反观当代,一些画家追逐名利、自夸自大、热衷炒作。常有一些天花乱坠的奇谈,颇有些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的味道。如今的国内书画圈,部分地成了名利场,不少人都在这个场子里折腾着、表演着,而且伎俩、手法、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人利用不懂艺术的房地产大亨坐庄炒作自己,明明拍卖市场真实的成交价才数万元一平尺,可庄家有钱有实力,偏偏就把它抬高到几十万元一平尺!在礼品画受到巨大冲击,当代书画市场整体疲软的市道下,如此逆势宣传炒作令人瞠目。还有人千方百计结交名人,在送完作品后大肆合影,借以沾点明星的光环。
当下画坛又时髦起“收名人做弟子”的游戏。画坛的“拜师热”忙得真是不亦乐乎。坊间戏言为“抱团成名”,资源互相利用,可谓一针见血。表面看,收名人弟子似无可非议,但细一琢磨,与近代史上陈师曾收梅兰芳为弟子,又是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眼下的“拜师热”明显更多了几分功利的色彩。
在如今书画圈这个追求浮名、虚名的名利场里,先不管画得如何,先抢一顶“大师”的帽子给自己戴上,才能继续忽悠下去,唬住那些不懂书画的金主大款。于是乎,大师的帽子满天飞,什么山水大师、花鸟大师、人物大师、指墨画大师等等,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笔者近年参加一些画展和笔会,经常能听到“大师”的称谓,大师似乎遍地都是,本来神圣的“大师”称号被当下喊得变了味道。大师的称号被严重玷污了,大师成了廉价的代名词,不再有往昔的庄重与威严。
关于大师的称谓,各个行当领域叫法标准规则是不一样的。在体育界有国际象棋大师,工艺美术界有“工艺美术大师”,但在书画界,约定俗成指的是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这些公认的已经去世的画家,即便如此,不少人生前也没有得到,如黄宾虹的绘画价值在画家去世很多年后才获得承认。在书画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讲盖棺定论,去世后成就定位才显客观公正,生前的自封自诩都不作数。吴冠中去世了,美术界公认他为大师,足见大师的称号是多么神圣,这顶帽子不可以随便乱戴。
近年来,国内书画圈之所以有少数的吹捧、包装炒作之风,究其缘由,主要是过度追求名利的想法在某些画家头脑里作祟作怪。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很多的画家开始进入市场,不少人的画作还经常在拍卖会上拍,于是作品的价格成为画家们格外关心的焦点。许多画家不再专心于创作,而将精力心思放在自己的作品每平尺多少钱,别的画家又是多少,今年涨了多少。互相攀比、斤斤计较的心理严重。一些画家为了将自己的画价抬上去,不甘人后,甚至不惜找托儿到拍场上去举高价,搞“对敲”,难怪拍场上动辄百万、千万元,外人一头雾水,内中奥秘与真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些画家把炒作画价看成是迅速成名的灵丹妙药。
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纯粹地满足当一回“大师”的虚荣心已退居其次,争“大师”之名,是为了捞“大师”之利,名与利是划等号的。极少数人之所以挤破脑袋抢当大师,毫不客气地讲,是为了使自己的画能获得大师的市场价位,这才是他们真正争当大师的目的所在。当前,书画市场人为造市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当代“大师”的作品动辄百万、千万元,甚至超过了古代大家的作品价位,甚至比齐白石的画价还高。当然,我们并不是厚古薄今,但是我们有些所谓的“大师”之作真的就超越了这些在画史的大师了吗?这些当代“大师”果真堪与古人、前人并驾齐驱吗?相信明眼人心中都会有个答案。
无论是自诩的“伪大师”,还是他人封的“假大师”,对艺术品市场都危害很大。对买家而言,都无异于深不见底随时引爆的地雷,等待藏家的唯有上套和上当,待日后恍然大悟,为时晚矣,“大师”已现了原形,藏品已跌得惨不忍睹,无人问津了。特别是初入市场的对艺术品毫无投资经验的新手,由于他们往往看重的是那金光闪闪的“大师”招牌,对画家的艺术成就到底如何缺乏了解,不知底细,轻率的投资换来的将是惨重的教训,这样的例子已然不少。
齐白石的印章“何要浮名”不仅是老人一生的艺术心得和人生感悟,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画家清澈见底的心胸。历史已经表明:真正的艺术家从来都远离浮名,追名逐利之徒难以成功。(牟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