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古韵】
光明日报记者 荣池
如果打开我存放黄龙溪记忆的盒子,里面一定放着一把折扇。两条扇骨是盘在黄龙溪古镇里的两条卧龙,一条水龙,一条旱龙。十片扇叶是黄龙溪的“十古”胜迹。而这里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祖祖辈辈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痕迹,绘就了这把折扇的多彩扇面。
临水而居
一城一镇,一村一舍,地方有多美,决定于去时的心境,与谁同行、路上见闻,甚至是“滴沥明花苑,葳蕤泫竹丛”般令人难忘的瞬间,才是那个牢牢锁住一段记忆的盒子。游过太多古镇,可偏偏与黄龙溪这个离家最近的地方从未谋面。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西南部,锦江之滨。它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蜀地开明王朝最后的军事据点,金戈铁马,一个帝国在此陨落;它曾是刘备登基的舆论策源地,壮士沉鼎,一个时代就此开启;它也曾是宋代水码头重镇,舟楫如梭、文人荟萃。这些早已如雷贯耳的名号驱散了冬日车窗外的一路寒意,为此行增添许多期待。
龙潭广场
折扇徐徐展开,“水龙”初现真容。磅礴的飞瀑从龙潭广场上的龙头喷出,直击巨鼎。这个表现“诸葛武侯沉鼎醒龙”历史传说的龙鼎,镇的是一方平安,引的是蛟龙出水。龙身化作小溪,蜿蜒在真龙街上,廊亭长长,古弄深深。在小桥流水里品味恬静,在石路小巷间抚慰心灵,行走其中,你总觉得自己会遇上些电影里才有的桥段。远眺山水交融无间,近观新老民居相依相偎,田园农耕文化早已渗入人们的一茶一饭。买一顶路边老人用鲜花编制的享有“流动的春天”美誉的花草帽,吃一碗又麻又辣、一口气吸不完的“一根面”,转眼便是“黄龙摆尾”。这片浅滩不仅是水龙龙尾,更是游客的戏水圣地。据说,每逢夏日,戏水的人们都会用水枪“攻击”岸边玩水的游客,被水溅到则可驱邪纳福。虽说如此,在穿过这个连接水龙与旱龙的石桥时,我们仍由衷地庆幸着现在是冬天。
街边女红
旱龙紧随水龙而来,不同的是,旱龙拥抱的不是水,而是庙。镇江、潮音、古龙三寺各据一方,形成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奇景。镇江寺是龙头,建在王爷坎堤坝上,坐北朝南,王爷坎高大又坚固,是黄龙溪场镇的防洪堤坝。潮音寺坐落在正街中段,龙身的七寸之地,是一座尼姑庵。雄踞正街之首的古龙寺是龙尾,也是黄龙溪镇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殿前立千佛铁塔为人们寄存情思,寺门建“万年戏台”供居民休闲娱乐。寺内800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盘根错节,遮天蔽日,每逢佳节,游玩此处的恋人们都会在树枝间系上红绸,写下心愿祈求平安。这些寺庙上顶白云飞鸟,周有茂林修竹,背倚如镜锦江。正如前人夸赞:“登楼一望,江景历历在目,涤虑澄心,诚胜景也。”
江上捕鱼
以“十古”胜迹著称的黄龙溪,不仅有古崖墓、古佛洞、古佛堰星罗棋布地围绕,也曾是华阳、彭山、仁寿三县的交汇之地,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历史上因大量民事、经济纠纷和匪患困扰,遂设立三县衙门,今称古衙门。古街、古树、古庙和古民居在小镇上交相辉映,互不分离,镇上至今保留明清时代街坊7条,民居修旧如旧、相依相偎。
三县衙门
古镇最美应是傍晚,华灯初上,偶然一颗露珠落在眼里晕化成千丝万缕的光带,落在石板路上如泣如诉。游客散了,世界静了,一切景物都显出一股超然之气,置身其中,哪怕平日再多烦忧,也会留到明日再想吧。“二更了,休息了,早睡早起,注意防火防盗!”伴随着铜锣敲打,远处传来沙哑的喊话声,如果你刚好在古镇留宿,那时又刚好无雨,或许能认识这位黄龙溪古民俗的传承人——打更大爷谢忠洪。老谢打了20年的更,感情最深的除了镇上的街坊,就是手中那面锣。敲锣可有讲究,轻了锣不响,重了锣易破,敲击角度和力度是关键,谢大爷眉飞色舞地讲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敲锣技巧和守护居民财产安全的事迹,“我从没敲坏过一面锣,如果哪天我真把它敲破了,我也就服老了,索性破锣卖了换酒吧。”如今,各式各样的钟、表早已进入黄龙溪镇的寻常百姓家,但这里的夜空依然更声不断。正是一代代古民俗传承人用他们的胸怀和坚守,让黄龙溪古镇在飞速的社会发展中留住了真容,传承了本相。
古镇打更人
扇骨曲折清奇,扇叶千姿百态,四季更替、斗转星移间,扇面时而恬淡素雅,时而悠远醇厚。黄龙溪这把古扇历经千年风雨,仍为川西大地带来扑面清风,使沉醉于此的我,随时展开它,尽情回忆古风民俗的无限情思。
真龙街戏水
(本版照片由黄龙溪古镇景区管理局提供)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9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