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匡庐神秀》
发布时间:2013-01-05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  编辑:

  匡庐神秀绢本,水墨画,轴。尺幅:185.8厘米x106.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年夏天登庐山,从山下向高远处望去,一峰中挺,群峰簇拥,峰回路转处,一线瀑布似隐似现。山径蜿蜒,正诱导着人们走进山林的深处。及至翻过了几道山岭,四处看去,依然是群峰嵯峨,林木幽深。那一刻,才领会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之美。

  看荆浩的《匡庐图》,恍然又一次置身山中,呼吸到纯粹的山野之气。

  荆浩的山水,画的是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匡庐图》也不例外,画幅中间的主峰壁立入云,周围群峰簇拥如笋,夺人眼目的是一种雄伟磅礴的整体气势。峰峰相连的山间飞流成瀑,云蒸霞蔚处,小桥、木舟、茅屋在山林间曲折掩映,这样的山水,看上去是一派壮美幽深。乍一看,画面是静的,沉静中透着一股太极之气。细细观赏又是动的,水在流,船在走,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想来,隐于山中的荆浩此时的心境是温和的,动静相宜的画面语言更多传递出他的胸中逸气。到了今天,高速公路已经把山峦穿成了洞,楼厦的丛林里见不到鸟翼,欲望城市里的人们越来越缺少这种清醇的逸气了。

  倒也不必感伤,不妨就静下心来,和荆浩一起进入匡庐胜境,神游。

  从画面右下角的近景开始:一泓清澈的涧水上,船夫正撑着小舟准备靠岸。岸上有一条小路,延伸向竹林树木环绕的小屋院落。屋后,有石径沿危崖攀援而上,崖下是长堤石桥,烟水迷蒙处,一人悠然策马远眺——

  视线转到中景:嶙峋的山峦之间,飞瀑如练,泻落到石头上飞扬成雾,在远处就可以感觉到丝丝的凉意。水流成溪,顺流而下,有一座小桥飞架在溪流之上。两侧,刀削一样的峭壁上松柏参差,仿佛矗立在云端。小桥的不远处,隐约可见又一处院落,隐居的高士携琴访友去了,只留下几间闲舍,静对松风。

  更上面的一个层次就是远景了。此时你只有仰视,嵯峨的主峰一副高不可攀的威严,两侧的山峰隐约在山岚中,参差嵯峨,不争高低。主峰下面的峰峦间,用浓笔重墨“挤”出的瀑布一泻而下,落入云雾缭绕的太虚幻境,溅起山谷的回声,激越、悠远——画家用很干的笔,细细地皴过,淡淡地擦过,皴出的山岩里依稀有阳光的温暖,擦出的树林里似乎有岁月的风声。

  渐渐地,山势雄奇起来,树木也茂盛蓊郁了。人在景中,景在眼中。山水的那种沉稳、厚重、博大、润滋,就在看画者的眼里生动起来。

  渐渐地,从有人之境,进入到了无人之境——

  恍惚中,看着画中那些瘦劲有力的树,我认定那就是荆浩的形象:隐逸在深山,远离了尘嚣,无所谓荣辱。人生如此,真正是一种蔚然神秀的境界了。

  荆浩,五代后梁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荆浩的年代,已是唐末向后梁过渡的时期,战乱纷扰下,他隐居于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他默然山林,天天写生,开创了以描绘高山峻岭为特色的北方山水画派。他撰写的《笔法记》一书,为中国第一部山水画论著作,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以及笔有筋、肉、骨、气“四势”之说,将唐代兴起的水墨山水的“水晕墨章”推向成熟。

  后世的研究者中,不少人发出疑问:荆浩一直在太行山中隐居,在五代十国战乱纷争的情况下,是很难游历到遥远的庐山的。那么,他画的匡庐是否另有他处?其实,这样的山水,是画家的心性修炼所凝,他是否到过庐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中国绘画留下了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山水范本,留下了一座瑰丽雄伟的文化山脉,峰峰相连,逶迤千年,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走进去,安静地,安静地,感受大山的气息。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