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香港书展今天开幕,年度作家接受扬子晚报专访
董启章:把祖父记账本写成小说
扬子晚报记者与董启章。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于今天拉开帷幕,这一全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书展,已经成功举办了24届。近年来,香港书展不仅吸引港人全家出动,也越来越受到内地人的关注,选择这个时间段,一边购物,一边去书展听讲座、选书,已成为一种时尚。昨天下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探寻布展情况,在文艺廊巧遇今年书展年度作家董启章,他谈起了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故事。
展示:祖辈开厂故事写成小说
书展主办方特设董启章专区,以“在世界写作,为世界而写”为题,从他的创作历程以及笔下文字,透视他心中的世界。展览从董启章1991年创作短篇小说《西西尼亚》开始,到《学习年代》《时间繁史》《天工开物》长篇三部曲,其中不仅展示有他早年写作的手稿,还有由小说改编的剧场戏中的各种道具,比如香港早年的电报机、收音机,以及一些面具和乐器等等。记者在玻璃展柜看到一个厚厚的账本和一组老照片,这勾起了董启章的回忆,“你看账本上写着《董富记》,这是我祖父早年开设的一个加工厂,专门生产缝纫机零部件,当时生意火爆,忙不过来,账本记得密密麻麻。”记者问他如今这家工厂是否还在?董启章摇摇头,“1998年关闭了。香港当年有很多这样的加工厂,因为制衣业的繁荣,给香港制造业带来了鼎盛时期,后来随着内地的不断开放,许多工厂都搬迁到了内地,我们家的工厂也办不下去了。”董启章把这段故事写成了长篇小说《天工开物》。
忧虑:读文学作品的人在减少
翻开董启章的作品,大都是描写个人的家族史,仿佛是属于个人的故事,其实折射的是一个世界。董启章凭借《双身》于1995年获得台湾联合报文学长篇小说特别奖,“这个奖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从此开始不停的创作,不断地出书。”说到出书,他笑称,与内地作家不能比,“我们在香港或者台湾出书,能卖出几千本已经了不起,不像你内地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本,甚至上百万本。”他说他在香港卖得最好的是一本叫做《练习课》的小书,而不是小说。对此,他也感到郁闷。不过,董启章说他写作从来不为谋利,在他眼里,文学的意义往往不是即时性的,“文学从来都不是针对当前的环境,写出来不是立即影响谁,改变谁。它的意义在于回顾。”他认为,“作家对所处时代的体验与观察,是知识性和资料性的书本无法带给你的。”
香港书展从2010年起设立年度作家,身为第五位作家,董启章也表示出忧虑,“近年来,香港本土文学活动数量明显上升,但总体发展仍然留在边缘,从卖书的角度看,你不会见到文学作品销量的上升。我忧虑,大众如何得到文学。”他认为,阅读多元化,使得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在减少,“我期望透过书展,做点什么。”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蔡震香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