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当然只能量海一勺、尝鼎一脔。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中华子孙都应该有自觉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意识,为本民族感到自豪。但是,如果过度地看待和执着于这个问题,就难免胶柱鼓瑟之讥了。汉族在56个民族中是人口最多的,《百家姓》在编撰的时候选择的基本都是汉族姓氏。其实,大概在其诞生的宋朝,就已经找不出一个“纯粹”的汉族姓氏了,更不必说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了。各个民族之间早就在文化上声气相通,在血缘上血脉交融了。真正读通了《百家姓》就可以明白,中华民族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庭。我们恐怕找不到哪个姓氏,只有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单一血统。
就拿我自己的姓“钱”来举例吧。和其他来源复杂的姓氏相比,钱姓的姓源还是相对单纯的。即便如此,也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
钱氏里面也有其他姓氏改入的,比如骆宾王的后代就有改姓钱的。我所属的这一支还有钱陶不通婚的规矩,这就说明这两个姓的血缘相通过。兄弟民族也有姓钱的。满族原本没有钱姓,清军入关后,汉军八旗大量吸纳中原汉人,钱姓也在其中,渐渐演变成了满族。而同时也有不少满族人因汉化开始采用汉姓,尤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清王朝倒台,大批满族纷纷改姓汉姓,钱姓也是选择之一,满族钱姓因此大为扩大。哈尼族有钱姓,出现得还相当早,在明清时就是大姓氏;居住在钱姓重要聚居地浙江临安一带的钱姓人中还有人担任过土司府的官职,其后裔至今在当地仍有较大的影响。
当前不少兄弟民族的钱姓人,历史上并不姓钱,而是因为同音转译等原因改姓钱的。如蒙古族的钱姓来自蒙古姓“敏罕氏”,“敏罕”蒙古语意思是数目字“千”,与“钱”谐音相近,因此这些人在与汉族人交往时,往往将本姓简述为钱,相沿未改。彝族钱姓则是由本族旧姓“都普”转音而来,成为天下钱姓中的一支。
在传统中国,某一地区的同姓之人往往会形成家族的形态,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聚族而居能够团结起来,守望相助,度过灾荒和战乱。家族内部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这在中华姓氏文化史上,是一个极其醒目的正面现象。
就拿大姓“陈”姓来举例。长久以来,天下陈姓一直标举“义门精神”。唐代,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6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其第五子伯瑄,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南康马聪与他友善,两人结伴游览庐山。迷恋其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居,隐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就是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在九江之南,因而被称为江州陈氏。这就有了“义门独著,百犬同牢”。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 ”
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不仅族人如此,据说连豢养的狗也是如此,都在同一个大食槽里吃饭,如有一条狗没有到,其他的狗还都等它来了一起用餐。
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跨越了300多个春秋。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宋嘉祏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经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7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今天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地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义门陈氏于是遍布四方。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这正是同一姓氏凝聚起来的力量。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都是江州“义门陈氏”之后。
通过上述两个传统实例,我们不难看出,中华姓氏文化的核心价值乃是交融、凝聚、团结、互助、和谐、稳定。中华民族沧海桑田,屹立不倒,靠的正是这样的精神。通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家庭-家族-社会-国家”的有机结构,由同一姓氏而成的家族正处在承上启下、上通下达的关键位置上。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何以绵延数千年?以姓氏文化为基础的家族所起的维系作用是不应忽视的。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深入研究、发掘、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