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品味,就是从书法的本身来欣赏,从用笔,从线条,从结体,从构成,从用墨、从内容以及书法家对技巧的收放自如品味书法之美,意会着为什么正书更多地构成沉郁美?行书更多地体现飘逸美而草书最能表现空灵美?所谓发掘,就是透过艺术作品看到历史,看到底蕴,看到人文性情,乃至我们的民族特征,这也是书法艺术最深远的意义。因为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承载着中华文化与文明最核心的内容。以中华民族“儒释道”三种主流传统文化为底蕴生成的三种艺术审美形态,大致可以概括审美范畴的主流和主体。并不是说中国书法艺术,只有这三种美,而是用三种美的意象来解读传统书法艺术之美,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化繁为简,走近书法艺术的方法和工具。品味和发掘是不可分割的,我们通过书法的发展可以看到文字的演变,历史的更替,文明的延伸,文化的传承甚至文化生活习惯。
概括起来,书法的形式美无非也就是笔法、章法和墨法。书法的用笔有很多讲究,点画使转、中锋侧毫、浓淡枯湿,缓疾轻重,曲直疏密,或厚重,或拙朴,或硬瘦,或肥劲,或苍劲,或温润……,所有的技法其实也是为审美要求服务的,通过线条的形质,表达人的无限丰富、细腻的性情。要表现传达心之所想,美之所感,形式首先要美,而形式美的手段就是技巧,书法首先要讲究法的精熟,也就是技巧的精熟。篆书的笔画结体都是圆的,必须中锋用笔,显得十分遒劲;隶书是侧锋用笔,结体是方的,产生蚕头燕尾的效果,姿态很好,行楷书则是中锋侧锋兼而有之,所以方圆并蓄。这些是书体的技法,我们品味其用笔和结体,可以产生无尽的美感。
汉隶《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时期所立,记载了鲁相乙瑛请于孔庙置守庙官一事往返于公堂之间的故事。《乙瑛碑》字取横势,刚健雄强又不失温和大度,形体潇洒飞逸,谨严中不失顿挫,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碑刻上字字方正,规矩而有法度,沉着有力,用笔方圆结合,笔势稍微下压,雄浑古朴。古人评价苍茫温润,美不胜收。尤其清代人评价高。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苕溪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共6首,都是自撰诗,时米芾38岁,算得上米芾早期的作品,这篇作品在飘逸风流中透着他豪迈的个性。运笔顿挫而丰富,笔锋的轻重转折游刃有余,结构舒展妩媚,气韵生动,俨然魏晋时优雅的士大夫。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难怪世人评价米芾用笔“八面来风”。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米芾的风格是宋书尚意书风中最为风流倜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