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画互文的当代价值
将文学和美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以增强作品的形式美感,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形式和风格。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的诗人多以现代诗歌为主要创作方向,绘画界也在融合西方的绘画理念中寻求创新之路,那么,如今的诗歌与绘画怎样才能实现审美与情感的有机融合?目前,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灵性的回归——中国当代诗人绘画巡回展”,展陈了多多、芒克、欧阳江河、西川、许德民、潞潞等15位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诗人的50余幅绘画作品,展览将诗人感官世界中的诗性与诗象以独特的视觉图像鲜活地展示出来,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合一”的创作精神在当下的新面貌与新风范。在开幕当天的研讨会上,诗人、画家、学者们就“诗与画的互文关系”“诗人和画家的灵性回归”“创作的艺术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现摘选部分观点如下。
中国诗歌和西方的诗歌有一个共通点,即诗歌的节奏,而一个展览在视觉的呈现上,也需要有节奏。此次展览我们邀请每一位诗人提供一些手稿,通过投影将它们视觉化,和诗人的绘画作品相得益彰。这里手稿并不是传达文字本身,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样式展示出来,地面上的文字若影若现、时有时无,引领观者寻找诗画互文的关系,走进诗人创作的心境,这样展览就有了呼吸,有了一种节奏感。
——秦思源(策展人、艺术家)
诗人能够带给美术界的就是“诗性”。从诗人的画中可以看到一种不可遏制的“诗性”、一种极其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的绘画能够给予观者绘画以外的东西,而专业画家往往只注重绘画语言,这会使其思维受限。
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是不可解释、神秘性的东西,凡是理论家能够展开解释的部分,坦率地说,不是诗人所追求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就是要走这样一条路,唯一的标准是“诗性”。
——多多(朦胧诗派代表诗人)
当代艺术中存在一种现象,即一件艺术品做出来,将其置于展览馆、博览会中,它会呈现为“奇观”,让人感到震惊,这似乎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但是,诗人画画所表达的,跟我们的灵魂、我们的修养、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系。诗人呈现出的视觉艺术是不包括“奇观”的,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附属品,是作为诗人流露出来的感情。
今天,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的艺术家都将视线投向当代艺术,当代诗人也在看当代艺术,但中国当代诗人还有一只眼睛是看着世界当代诗歌的,所以诗歌和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又能产生什么状态,非常值得讨论。
——西川(诗人、作家、翻译家)
我的画不讲述什么,甚至避免讲述。它就是一种形式,是这个形式本身表达它所要表达的。这个问题是我写诗几十年一直在处理的问题。开始写诗的时候总想讲述,努力表达思想、情感。实际上,这样离诗会更远。绘画也是这样。诗人和画家应该对语言和色彩更敏感,通过诗和画本身来呈现存在,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自然包含在艺术形式的生态里。所以说,诗人和画家处理的是同一问题,不说技法,优秀诗人的绘画观念往往是很高级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意识形态上都是相通的。
——潞潞(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
灵性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天赋,对“灵性”的解读有很多,是良知、是智慧、是天赋、是神性等等,但这种解读往往局限在审美层面上。此次展览的策展方将对“灵性”的解读回归到艺术价值的解读,很具体地指出“灵性”是一种精神性的特质,这种精神体现在创造性上,从虚无缥缈的审美解读,一下拉回到价值解读,落实到创意、创新性、差异性上,这对中国当代诗坛和画坛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许德民(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绘画,对诗人、画家、普通观者都有一定的价值,绘画并不会因为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发展而丢失意义。绘画和诗歌一样,是人类灵性抒发的重要方式,而且绘画在灵魂的集中性和贯通性上不容忽视。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创作者,诗文书画样样都会,没有人单独将其归类于画家。对于当代诗人画家来说,尤其是对汉语文化系统中的诗人和画家来说,在当代面临着两难处境。诗歌和绘画这两个领域太广大了,难以在我们毕生精力之中穷尽。也许“灵性”是贯通这两个领域最好的方式之一,只有靠灵性、靠悟性才能打通两者。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 、教授)
诗歌是用意象去思维,这个意象在我的理解是“意境中的图像”。在绘画中诗人怎么寻找图像?不用寻找。在诗歌的意象里他直接截屏就够了。诗人是画杯子可能不会画杯子的具象,他不想去模仿这个世界上相同的东西,诗人只画他的梦想,画他的主观带有魔幻的部分。所以他的杯子能够飞起来,这个杯子跟实实在在的杯子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诗人画家和专业画家的不同,因为两者的美学要求、美学原则不一样。
——马莉(诗人、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