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
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中国人,大体上都有一个物质匮乏的童年——有些人不愿意回顾,有些人想起童年就会伤感,但王沂东把它当成了精神的财富。
沂蒙山的山、沂蒙山的水、沂蒙山的树林子,甚至沂蒙山的坑坑洼洼,都给幼年的王沂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沂蒙山元素成为他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1年的春节,王沂东回到沂蒙山老家。在攀爬一座座山峦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冬日阳光懒洋洋的照射下,已在半山腰的气喘吁吁的他,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幅奇妙的图景:两位姑娘站在山峦上,她们的身体重心平行,各占了画面一半。右边的一位向画面深处,只显现一个背影,她双腿分开,头向右倾,注视着山谷。左边的一位为正面形象,双脚并拢,两手上举,头稍昂起,呈祈雨状。甚至连人物穿什么衣服我都想好了。
“我考虑比较多的是古老和新生的对比、觉醒和沉睡的对比。构思和构图似乎来得很快。我的体会是一旦有了好的感受一定要把它刻在脑子里,等待着去擦出灵感的火花。”王沂东说。
这段奇妙的经历成为了王沂东成名作《蒙山雨》创作的前奏。在家乡获得灵感后,王沂东回到北京开始着手创作。在北京最热的几个月里,王沂东借住在朋友的14平方米房子里,完成了《蒙山雨》的构思与绘制。也是在这件作品后,王沂东开始考虑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融入到油画中。
■链接:
王沂东,山东人,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北京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作品被中国顶级的收藏家和精英所青睐。
图为王沂东画作《蒙山雨》。两位姑娘站在山峦上,她们的身体重心平行,各占了画面一半。右边的一位向画面深处,只显现一个背影,她双腿分开,头向右倾,注视着山谷。左边的一位为正面形象,双脚并拢,两手上举,头稍昂起,呈祈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