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继而深入论述了我们文化建设的取向与内容:“文化之树只有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才会根深叶茂、伟岸婆娑,才会抵得住风雨耐得住寒暑。中国文化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根本是"中国"两个字。拾人牙慧、东施效颦、照猫画虎,跟在别人后面爬行都不会有出路。只有走自己的路,树自己的旗,才会有出路,也才会有地位”,中国文化“真正可以走出去的还是那些正宗的、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魄的东西。”这些深刻的判断,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考,既立足文化自信,又放眼文化自强;既着意传达民族意识和文化感情,又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共同规律,无疑为那些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土层的国家和民族寻找文化出路、构建文化蓝图、实现文化涅槃提供了建设性的启示。
其三,开放胸襟,和谐包容。在文中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强烈感受到非洲朋友对中非友谊的珍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他们津津乐道于中国历史、中国人物、中国文化,这让作者深有感慨:非洲人民珍视同中国的友谊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平和包容,而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自傲、居高临下和以自我为中心。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应该是文化的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应当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各种文化各展所长。某些国家试图推行一种或几种文化模式,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以所谓的“优等文化”来统治世界、来“普照世界”,注定是逆历史潮流和文化规律而动,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形象化地做出比喻:“纵然是再美丽的花,也不该一花独放。美丽是不可以称霸的,文化也是不可以称霸的”,“文化如果整齐划一了,必将是世界的一场文化灾难”。这些词句充满警示意味,揭示了一个文化史上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化交流要以尊重和平等为前提,在尊重多样化的角度下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建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我国文化的崛起和整个国家一样,是和平的崛起。美丽不称霸,优秀不单一,坚持不固执,既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立场,也应当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共同接受和遵循的准则。唯其如此,才能形成良性的交流交汇交融,实现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实现更加灿烂美好的愿景,正如作者所言:“在交流中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碰撞。碰撞的火花就是灵感,碰撞的前方可能就是一片文化创新的天地。”
关于和谐包容,作者没有止于狭义文化的范畴来思考,而是放在更为宽广的文化观中来审视:“文化所蕴涵的内容除人与人的关系,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当然还有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属于文化范畴。”毋庸置疑,这样的思考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思维,一种带有科学发展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文化观。它启示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由文化这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构建真正的文化;只有懂得真正的文化,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我们既要对大自然文明一些、文化一些、文雅一些,也要从大自然里体味文化、学习文化、创造文化。作者提出,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