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那些年渣江“赶八”的民俗
发布时间:2016-03-16   来源:华声在线衡阳站  作者:龙运君  编辑:

  每年二月初八,商脚极广的渣江,自是商贾云齐,近处十里八乡、邻县湘乡宝庆、远到两广云贵的商客都会汇集渣江,进行以农贸为主的贸易活动,届时的渣江蒸水、柿竹水沿沿二岸,人流如潮,正是渣江版的《清明上河图》。其情其景,常萦心头,值丙申二八前夕,特辑“赶八”民俗,以慰乡愁。

  花木兰里“恰合食”

  二月八,本是传统的农贸节日,然而对于不买农具的细伢子,最大的乐趣是去花木兰“恰合食”。“赶八”这天,十里八乡的伢子和妹子也结伴赶趟,趁着这时节,上演相亲大戏,这浪漫故事的脚本多发生在花木兰。花木兰,本是经营传统渣江水粉的粉馆,由于职工多为女性,故以“花木兰”冠之。平时的花木兰就人潮涌动,适逢赶八,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而这人群中,尤以说媒相亲的最多。经媒人撮合成功的伢子妹子,会在花木兰大宴亲朋,慷慨请客,以当时最高礼遇,请恰渣江水粉待之,无论长幼,见者有份。因其是促成婚姻合满,俗称“恰合食”,请客者高兴,“恰合食”人越多,证明自己人缘好,越有面子,被请恰者高兴自不待说。

  寿佛殿里“演社戏”

  渣江四柱子过去有寿佛殿,渣江电影院和渣江招待所所在地。现今只几处青砖重檐残存,见证当年的辉煌。寿佛殿前过去有戏台,记忆中,春社日,寿佛诞辰,戏台上好戏连台,连唱数天,以二月八最盛。唱戏的多是俚语乡戏班子或皮影戏之类,虽难登大雅,然也娱乐大众,既敬土地,又敬寿佛,祈求保四乡平安,佑八邻幸福,实为渣江文化大餐。余幼时,常坐父兄肩头,看寿佛殿里演社戏,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遗憾的是寿佛殿戏台不存,那份情感也成为心头美好的记忆。

  和庙垅里“看杂耍”

  渣江傍蒸水、柿竹水而建,二月初八,除从头柱张祠榨油坊、张记铁匠铺到四柱的渣江新桥的石板古街人流如织,另一分流人员的地方是背街的和庙垅,那时这片土地还没有被城镇化,那里搭个台、设个帐,锣鼓一敲,一套拳路下来,那些饰着苗服卖苗药的,扎个花头箍,系条红腰带卖狗皮膏药的,呼啦啦地就层层围上人,吆喝卖药的也就开腔了,在缺医少药的当时,还真管用。不过最吸引我们这些孩童的还是那些卖药前的杂耍,刀尖刺喉、徒手开碑、称砣锤身、油锅取物等惊险刺激场所面都是“赶八”庙会上见识的。不知现在“赶八”还有不有这视角大餐?

  小对河畔“讨绹钱”

  上个世纪中页,农业机械化还只是理想,牛依然是农家宝,是农耕主要的畜力。二月八这个农贸大节,小对河对面的河滩上牛市的场面是恢弘的,杨柳依依,浅草青青,待交易的上千头耕牛汇集于此,等待卖主的到来,这时候,那些相牛者就有得忙了,看骨架,察齿口,为买牛者提供咨询,买卖双方协商市定,钱货两讫,还不算了,买家还得从牧童手里要过牛绹,不过,牧童会向买家讨要“脱绹钱”,方能牵走耕牛,因为你买定的是牛,而非包括牛绹在内呀,大方的主人也不会在乎这几个小钱,通常数个二三块“脱绹钱”以示对牧童过去辛劳的褒奖,牧童心里也美美的,这二三块钱,又可以买到不少心仪已久的玩具。如今耕田不用牛,牛已成为席上珍,这讨要“脱绹钱”的民俗可能成为过去了。

  牛角巷里“当扒手”

  渣江赶八,有民谚云“有钱赶八(可以交易买卖),没钱赶扒(没钱就和当扒手样也会去赶八)”。过去渣江从缝纫社门口到小对河路口,巷口极狭,最窄处仅容一人挑担而过,人称“牛角巷”,这是渣江正街南北通道与去小对河东西通道的必由之路,赶八是日,牛角巷口,人流叠加拥挤,互相推挪,简直寸步难行,走在路上,谁都有当“扒手”之嫌,然而真正的扒手自然不会舍弃这作案的宝地,小孩子也最喜欢上这个地儿看警察抓扒手。离乡日久,还真想去渣江“赶八”,再看一眼那熙熙攘攘的人流,再体验一把“当扒手”的生活。(龙运君)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