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是大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最近,船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国繁先生向我约稿,嘱咐宣传家乡名人,还特意在他船山国学馆里送我一本《彭玉麟传》,讲述有关雪帅彭玉麟投笔从戎,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读罢,我越发心生相识恨晚之慨。
彭玉麟祖籍衡阳县渣江镇和睦村,他一生六次辞去高官,荣归故里,以布衣身份在渣江和睦村深居简出,画梅写诗,亲手种菜,不问地方政事,被民间代代流传为“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官员。
(一)
惭愧,家乡出了这么出名的历史人物,我却从未关注其故居。经打听,彭玉麟故居就在古镇渣江中学附近。五月一个周末,约了几个朋友,慕名前往。
途经渣江老街,商铺林立,与现代商铺门面截然不同,风格独具。老街商铺的门和窗匀是清一色木材构建,历经沧桑,古色古香。弯曲幽深的老街胡同,穿梭而过的是现代人和各种交通工具。走在坎坎坷坷的老街上,目睹一砖一木一瓦,遐想大清时期渣江码头,车水马龙,穿越时空感觉油然而生。
街头飘来“渣江米粉”、“假羊肉”的香气,这民间舌尖上的美食,让渣江声名远扬,也与彭大人不无关联。
远远望去,彭玉麟故居掩映在一片农舍和田园之中。按原貌翻新的彭玉麟故居与彭氏“赐福堂”紧邻。赐福堂大部分土木结构,屋顶上双龙盘踞,翘檐青瓦,堂前大坪是用条石板铺平,造型方显历史。最显眼的卵石围墙,是我一生从未见过的,也是见过的最美的围墙。大小不一,各色纹路的鹅卵石,光彩夺目,是当年的能工巧匠一层一层堆砌而成,不得不惊叹先辈们勤劳和智慧凝聚的杰作。当我采访居住在此一位年近七十老奶奶,试问围墙有多长的历史,她说年轻嫁到这彭祠堂就有,据说她的老前辈也讲不清围墙建在具体年月。
走进彭玉麟故居院子,映入眼帘是彭玉麟生前在武汉黄鹤楼题写的楹联:星斗摘寒芒,古今谁具摩天手;乾坤留浩气,霄汉常悬捧日心。楹联里的文字体现彭玉麟刚健气魄风格,震撼人心。
(二)
站在彭玉麟故居庭院中,抚摸梅树,自然想起彭玉麟和梅姑的爱情故事。
在一次灾荒中,梅姑流浪街头,被彭玉麟外祖母看中,收为养女。彭玉麟小时候去安微外祖母家玩,对梅姑一见钟情。两人年龄相仿,喜欢琴棋书画,心有灵犀。每次彭玉麟画梅,梅姑在一旁一边磨墨,一边欣赏彭玉麟画作,彼此眉目传情,美艳的梅姑给彭玉麟注入画画的灵感和动力。初恋和初见一样美好,刻骨铭心。
然而,彭玉麟和梅姑有缘无分。彭玉麟母亲是一位传统妇女,迷信辈份和属相相克为由,阻断彭玉麟和梅姑情投意合的爱情。没有彭玉麟的日子里,梅姑天天以泪洗面,后因嫁人难产永远离开彭玉麟。彭玉麟得知梅姑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痴情的彭玉麟画梅托相思,军务繁忙空隙,也不忘画梅,长年累月,彭玉麟一生仅画梅花作品超过一万幅。
彭玉麟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今天彭玉麟故居依然清静和孤寂。居住故居周边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年轻人都外出求学、经商和打工。鄙人梦想有一天,政府带头开发旅游业,在彭玉麟故居房前屋后全部种上梅花,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大量游客,带动一方经济,继为彭玉麟给后人留下宝贵精神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岂不是两全其美。
(三)
从金溪流往渣江的河水,清澈灵动。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流经和睦村的蒸水上游,水不深,河面也不宽,可成就一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
彭玉麟一生足智多谋,保家卫国建水师,临危受命抵御外敌。他平定太平天国,镇内乱。中法战争是彭玉麟的戎马人生功成名就中的大手笔,堪称救国民族大英雄。参观彭玉麟故居时,当地一个热心的大姐姐跟随陪同,在我们耳边唠叨几次,慈禧太后赐给彭大人的匾不知去向。惊讶之余,痛惜不已。如果对当地那位大姐的话没有理解错,应该是包涵两个意思:一是彭玉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慈禧太后将匾送到彭大人老家来了;二是彭玉麟故居年久失修,无人管理,这么珍贵的匾都被盗实是悲哀。如今,新驻渣江所巡特警,他们把彭玉麟故居作为重点巡防景点。
寻访彭玉麟故居,是寻找彭玉麟精神灵魂,整理才会有新的发现。史书有记载,汉有刘备三顾茅庐,清有曾国藩三顾彭宅之说。曾国藩第三次到衡阳渣江登门拜访,是在彭玉麟母亲墓前找到他。曾国藩劝说:“乡里藉藉,兄弟尚且不保,何守丘墓乎?”意思是太平天国军队处处反清,民不聊生,你彭玉麟外出胞弟彭玉麒都下落不明,天天守着坟墓又有什么用呢?对曾国藩来说,奉劝出山,是发现人才,增员成功。对彭玉麟来讲可算是遇上伯乐,从此转变人生命运。
彭玉麟不仅有爱国情怀,还执着热爱家乡这块热土。每次完成朝庭交给带兵打仗的重任,便辞去高官厚禄,回到自己故乡衡阳渣江草庐,不问世事,过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心性善良的彭玉麟,心忧百姓,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彭玉麟为官之道,不恋权,不贪财,是家乡衣食父母官的“活教材”。如今习式从政,风清气正,严惩“雁过拔毛”的贪官,全党掀起“两学一做”高潮,笔者斗胆向有关部门进一言:何妨将彭玉麟故居作为党纪廉政建设和国防教育学习基地?(唐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