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借”来“借”去的乡情
发布时间:2018-12-1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田日曰  编辑:张超

  田日曰

  “借”字的本意,《辞海》中解释,是“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因为“物品或金钱”是别人所有,允你“暂时使用”,是需要及时归还原主的,所以,才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之语。

  因为过去物质极度缺乏、财富有限,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社会运行,相互周转和调剂使用有限的物质和财富,使其功效最大化,是一种抱团取暖的方式。我以为,这恰是人类之亲善和聪明所在,是一种苦涩的温情。

  小时候,道县老家乡下,不管是干农活的劳动工具还是家庭日用的生活用品,自己家没有时,都时不时要开口向有那物什的人家去求借。如果碰巧人家正用着,就得继续往另外一家去借,依次还借不到的话,就得排队等着。借来的东西,往往十分爱惜,生怕不小心弄坏,不能“完璧归赵”,下次就不好意思再借人家的了。向别人借的东西,更会赶工使用,以便及时归还原主,因为,也许还有另外一家,也等着借用呢。

  记得奶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皇天老子也会缺个乌鸡蛋”。意思是说,谁都难以做到万事不求人。所以在那时,相互之间借用物什,甚至借钱借米,都是很正常的事。哪怕是互相产生过一点隔阂和小矛盾的两户人家,一家主动向另一家开口求借时,总能如愿以偿。或许,正好从此开始,两家人的隔阂就会渐次消除和淡忘。倘若某户人家经济状况较好,家里的工具和日用品都置办得很齐备,而乡里乡亲却不愿上门去求借,说明这户人家不会待人接物,人缘不够好,也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

  乡亲们相互之间借东西,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办红白喜事时的情形。

  那时,故乡谁家娶亲嫁女,或者老人过世办丧,都是要办酒的。办酒的规模,与经济状况和谁家三姑六舅八大姨之类的多少都有关。但不管怎样,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去,俗称“背火吃饭”,意思是全村每一户人家都不用生火做饭,都去办红白喜事的那户人家去帮忙做事,在那吃饭,直到事情办妥。具体谁去帮着做什么,一概听从受托帮主家管事的人吩咐。其实,一个村上的人,谁有什么特长,谁有多大气力,谁更适合做什么,互相都知根知底,安排起来往往得心应手。大家都会主动把事情当成分内之事去做,不分轻重脏累。我们一班小孩子就按照大人的分工,到各家各户去借桌椅板凳和碗筷酒壶酒杯之类。各家各户的桌椅板凳下面都用不同颜色的油漆写上了自家的名字,菜碗饭碗和酒壶酒杯的底部也都用钢锥刻上了自己名字中的某一个字,算是做上了记号,以免与别人家的混淆不清。这摆明了就是等着别人家来借用的呀,谁家没有个大事小事呢?

  红白喜事办妥了之后,原来分工负责借东西的人,会负责如数归还回去。碗筷和酒杯都是易损物品,数量少了的话,主人家会主动买回新的补齐,谁也不会有什么怨言。

  还有一件让我不能忘却的事,是乡亲们互相借猪肉。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很拮据,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餐肉。谁家的猪养大可以宰杀了,别的人家会上门去借一两斤回来,让家里的老人孩子开开荤。谁家借了几斤、借的大致是什么部位的猪肉,都会在一个本子上或者主人家房子的木板墙壁上做好标记。待求借的这户人家也宰杀肥猪时,他会主动砍下等量同样部位的猪肉还回去。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做人诚信为本”,这是家里长辈常对我们说起过的话,在这一借一还之类平平常常的事情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生晚辈,一代一代往下传。

  现如今,寻常百姓都过上了宽裕的生活。大多数人家日常生活用具都无需像过去那样互相借来借去了。但这种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的善待和互信,依然在父老乡亲们内心之中秉承和日常交往时自相笃行。

  《湖南日报》(2018年12月14日 17版)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