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山月美术馆,第一次见到陈湘波的画,就被他那独特的艺术所吸引:
梦一般蓝色的树叶丛中,绽开着红色的小花,使人感到一朵朵小花仿佛都在跳跃,——而这分明是放在地上的瓶花,背景中还可以看到窗的格子。这非现实却又非梦幻的景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幽深的莲叶丛中,盛开的白莲花似乎在努力伸展着,是要伸向更深更远的世界吗?
虽说也曾见过宋人的花鸟工笔画,乃至今人的工笔画,但象这样迷人的色彩效果,毕竟是不多的。色彩在传统绘画中曾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由于时代久远,现存的宋元绘画,色彩是否还象当初那样明亮和鲜艳,就很难说了。今人往往不明于此,以为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是那样灰暗无光,甚至学画的人也以此为传统特色,其实是一种误解。
读了湘波的论文《 “随类赋彩”与“悟得活用”——中国画色彩问题初探》,就知道湘波对中国画论中的“随类赋彩”的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画重视的不是以眼睛去感受物体表面的色彩,而是以心会神,强调在感物应心,物我交融的基础上,发挥再创造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依乎天理,因其自然,以求达到主体情感的抒发和画面“气韵”之表达。”
对传统绘画的色彩有着正确的认识,并在长期绘画实践有所感悟。因而能把自己对色彩的感觉在看似极为传统的手法中表现出新的意境来。正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从湘波的工笔画中,画面的虚与实的处理,正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近代以来,西方艺术大举传入中国,在这样的潮流影响下,人们曾对西方绘画那种严密而科学的透视法,如照相一样真实的画面效果惊叹不已,有人便以为这就是绘画的极至,以为中国的绘画没有写实能力,以为必须用西画的方法来改革中国画了。后来又发现,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他们走的正是一条抛弃那种以绝对真实为目的的科学透视法,而学习东方的平面的、装饰的绘画特点。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画坛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艰难地发展,在西方古典的、现代的绘画冲击中,促进了中国艺术家们反思自己的传统。今天的艺术家们不再把所谓“真实”当作绘画的唯一标准。而在艺术的具象与抽象之间,怎样来绘画中表现出较高境界的美?这些并不单纯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中国工笔画是写实性的(可能是相对于写意画而言),但湘波却从中看到了工笔画的虚拟性。在湘波的作品中实际上体现着“虚”与“实”的完美统一。如《瓶花·玉兰》:盛开的玉兰花插在一个美丽的花瓶中,背景的窗户与窗帘真实而具体。——这说得上是“实”。然而不论是花瓶还是花瓶下面的花布,以及窗帘的花纹,那种平面的装饰性,又会使观者的眼睛产生如幻觉一般的印象——这可以看作是“虚”。而这幅画就在这“虚”与“实”的交替中体现着画家所要表现的幽静的美,令人玩味无穷。不仅“瓶花”系列的作品如此,“四季”“莲花”系列的作品无不体现着画家在“实”与“虚”之间的完美表现。
而在这“实”与“虚”的对比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刹那”与“永恒”的意蕴。如果按西方古典绘画的视点来看,绘画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瞬间的场面,凝固而成。是时间上的一个片段。然而,绘画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要通过这一个似乎停滞的一个瞬间来表现永恒的内容,使我们观看作品时不仅仅是停留在那一个瞬间,而产生无限的思索。这一方面要作品本身表现出较丰富的的内涵,另外,在画面上如何引导观众去进入那永恒的天地呢?在《荷·澄辉》中,两朵鲜红的荷花昂着头伸出,后面还有一朵正在绽开的花蕾也似乎追随而出。深蓝色与绿色交织的莲叶铺天盖地,衬托出这深邃无垠的世界。荷叶的构成令人想到立体主义那种亦真亦幻的结构。在“形”与“色”的奇特的组合中,不正隐喻着时空的无限吗?同样的意境在《秋色斓珊》中也可以体到。——漫天的金黄色,那是秋之色。最下部的三只胖乎乎的鹌鹑,它们在想什么?季节―时光―无限。
这引人深思的意境,还体现在“动”与“静”的对比中。花是静的,然而,在画家的笔下,花也可以是“动”的。如前所述,在《荷·澄辉》、《荷·滴翠》中表现荷花竟相开放时,仿佛在争先恐后地向下伸展,把静物表现出了动态,使人看到蓬勃的生命力。此外《春酣》中以泉水衬托近处的花卉,《四季·惊蛰》、《春风拂羽》中以飞鸟衬托出丛林中的万籁俱寂,这是以动的形象来表现静,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在《四季·秋分》、《窗外》等作品则是以静来衬托动的气氛,特别是《窗外》以群鸟的飞翔造成一种动的韵律,而背景中红色的花也似乎在舞蹈,作者却出人意表地用窗格作近景,造成动静对比的奇妙效果。
《听涛》也是体现湘波对“刹那与永恒”意境探索的杰作。夜色中三只水鸟站在海滨,一只正悠闲地低头啄着自己的羽毛,两只水鸟伸长脖子向着远方的海,它们听见了什么?深蓝色的海滨表现着静寂的气氛,而两只鸟睁圆着眼的表情,却在暗示着某种声音。
寂静中的“声响”效果,黑暗中的色彩效果。这如梦幻般的意境,正是“刹那”间的“永恒”——陈湘波绘画所追求的境界。
湘波在传统绘画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同时他努力师法自然,在他的家乡湖南和海南等地森林中作过很多写生,有着丰厚的积累。他的绘画成就得益于他长期对自然的观察、记录与感悟,以及对艺术手法的锤炼与提升。
中国画作为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困惑,怎样对待传统,并发挥其优势,每一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与实践。中国绘画要表现的是“气韵生动”,这似乎是一个“老调”。然而在现代纷纭的社会中,能深入体会其中三昧的人毕竟是不多的,陈湘波的绘画将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作者:赵声良 博士《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