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一碗馄饨实在不是难事。然而,再简单的吃食,当你要每天几十碗地卖给客人,就会变得异常复杂。首先,我们要去找足够大的碗。按照主事王阿姨的想法,碗一定要大,馄饨得像在海里游泳的小鱼儿,这样端出来才气派、好看。那样的海碗,似乎在日式餐具里比较多,可惜我们又一致地不喜欢。我们不约而同地希望是纯白的瓷碗配纯白瓷勺,至简到没有一丝装饰,仅仅依靠圆润的器形带来妥帖温暖的感觉,这才配得上馄饨这种内涵吃食——家常、简单,比面条丰富,比饺子浪漫。
找了大半个月,终于在长江边的一间不起眼的酒店批发市场找到了合适的碗勺。那些知道我们要推出馄饨的熟客已经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直嫌我们效率低。我们却没办法向他们讲述寻碗的故事,有些事情,做的时候百转千回,事后讲出来,却必显聒噪。
因为是作为主食而不是小点,我们的馄饨绝不能似街上小店里三五块钱一碗的,薄薄的皮儿,少少的馅儿,而要像一个个小包子,皮儿不厚馅却一定要多。市面上所有的馄饨皮都嫌小嫌薄了,买遍了城中超市,最终发现它们似乎是同一个供应商。那样的皮儿包出来的大馅馄饨,等把馅儿完全煮熟,皮儿基本已经融化,成了一碗不清爽的肉丸汤。最后,王阿姨寻到了一家小的馄饨皮供应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他们答应为我们特制馄饨皮。
那段时间,店里的人,从“主事”到“丫头”都成了馄饨试吃员。无数次的试验最终汇集成王阿姨的笔记本上一张珍贵的纸,上面写着调馅的用料,以及一碗馄饨加多少水,多少紫菜与虾米,几根青菜,煮多久……按此秘方生产出来的馄饨是经全体试吃人员鉴定,口味最好的。
许多人觉得在咖啡馆里吃馄饨是件特别不搭调的事。然而,当他们看到那只圆润的如缩小版鱼缸的白瓷海碗里,漂着金鱼似的馄饨,海草似的青菜叶儿,还有纯正的海洋生物虾米与紫菜,也不得不承认,一切吃食,骨子里都是文艺的,就像所有人,骨子里都是一枚吃货。
如果不自己开店,永远不知道一碗简单的馄饨是如何复杂出炉的。于我而言,这就是开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