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父老乡亲》一书的写作特色
读罢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成新平先生散文集《父老乡亲》,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那一个个乡情浓郁的真情故事,一幕幕风景迷人的乡村美景,一个个鲜活善良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沉醉不知归路”。掩卷沉思,一股浓浓的“泥土味”仍环绕心间,挥之不去,犹如一曲美丽的乡村牧歌余音袅袅,一唱三叹,让久居“都市丛林”的城里人感受到了农家强烈的质朴乡情、诚挚真情和无价亲情……
散文总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因此,一个作者的生活状况、生命轨迹、情感思想与阅历见识在作品中最能体现和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是一个作者的人生写照。《父老乡亲》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感情色彩。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位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见证农村变化的作者,对农家的一草一木都有最原始、最深厚、最真挚的感情。成新平是一个从贫困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可以说,他从头到脚,从音容笑貌到五脏六腑,都是农民的“零部件”。他骨子里流淌着农民儿子的血液,性子里浸润着农民兄弟的温情,心坎里装满着农民子弟的冷暖。尽管后来离开了农村,但他依然充满着“农民味”,永远忘不了自己生命的根。成新平出生于贫寒农家,从小就饱尝人生的“困苦”,这种“困苦”不但磨炼了他坚忍的性格,而且使他与农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永不分离。在《白衣港的乡亲哟》一文中,这种“困苦”被展示到了极致。“记得有一年,一连下了几场春雪,河里真的发了几次'大水',河水泛滥,一片白亮,凶猛恣肆地卷上岸来,数百亩葱绿的稻田顿时一片汪洋。村姑哭泣、老人叹息、年轻汉子抽着闷烟……”一个湘南水乡在洪魔的侵蚀下,乡亲们孤苦无助的情形历历在目。在《当个农民不容易》一文中,他对“双抢”的体验就相当生动而真实:天还没亮,母亲就抹黑做好了早饭,喊我起床……终于收工了,一条蜿蜒的机耕道被太阳晒得滚烫,打着赤脚踩在石头上,脚板生痛生痛,带着一路灰尘。肚子空了,还有“吱呀吱呀”地挑着一担60多公斤的谷子走回家,压得背皮发麻,喉咙冒烟,脚板起泡……但成新平不是为写“困苦”而写“困苦”,而是从这种“困苦”中展示父老乡亲一种境界,一种与大自然顽强的抗争精神!“是被洪水淹一百次,我们便要插一百回,不相信老天爷总是这个样子!”,“岁月流逝,世代传承,精神不倒,魂魄永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如果作者没有这种生活阅历和切身体验,恐怕写不出这么清丽流畅、感情色彩浓郁的乡土作品。成新平从小就放牛赚工分,1979年高中毕业后回乡种田,经历过炼狱般的“双抢”、车塘水、铡稻草、榨茶油,后又进城打工,拉过板车,烧过锅炉,通过一支笔与不幸命运抗争,现成为衡阳市一方“新闻官”。这些经历无不成为他丰富的散文素材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但不管身份如何变,也不管走多远,他的“乡土情结”始终不变。他对故乡和父母的怀念及牵挂,是人性抵达的一种深度,也是境界升华的一种高度。这种溶化在骨子里对故乡的忠诚之爱,使他把家乡所有那些与生命有关的物品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或一种静止状的生命,比如他曾经采摘的油菜花、摸过鱼的小河、收割下来的水稻……都变成了听他倾诉的有情之物。在写到农家收割时,作者充满深情地写道:“禾蔸上,涌出几滴细微的水珠,像似它们暗红的血液,每一株水稻都是一个可爱的生命,是倒下去再不起来的肉体,是痉挛不已的魂魄,它们正是这样以生换死,以死换生,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用自己的累累硕果换来农家的丝丝快慰,活像我们庄稼人,一代一代,奋斗不止,用汗水和智慧悄悄地改变着社会和人类。我愿变成一片云,为乡亲们送上一片绿荫,我愿化作一阵风,为乡亲捎去一缕清凉……”读到这里,作者跳荡的心何其强烈,何其真诚,何其动人,这是一位远方游子对故土的吟唱,我们捧读的是作者一颗永远为故乡跳动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