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杨亮
2017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近日开启大幕,截至目前已有105家中央部门集中“晒”出部门“细账”,这也是中央部门预算连续8年向社会公开。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有哪些新亮点、新动向?重点项目如何安排资金?“三公”经费是否增长?
今年公布时间更早、部门更多
相比去年4月15日向社会公开中央部门预算,今年的预算公开时间明显提前了。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央预算后,财政部立即启动正式批复程序,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全部中央部门预算批复工作流程,并于3月24日完成了全部批复工作,比上年提前一周左右。
“加快预算批复,不仅是公开时间早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早落地、早见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认为。
此外,今年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数量又有增加。2015年,100家中央部门集中“晒”预算,2016年增至102家。初步统计,今年共有105个部门向社会公开预算,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社会主义学院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公开力度持续增大,正是打造“阳光财政”的体现。
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央部门公开内容也更加细化。财政部介绍,今年中央部门公开的预算包括收支总表、收入总表、支出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8张报表,从不同层次、角度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十部门首次公开重点项目预算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也是相关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重点项目预算情况。科技部、教育部、环保部等10个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了10个重点项目的项目文本和绩效目标,进一步细化了部门预算公开内容。
这10个重点项目包括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专项经费项目、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保护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管理项目等。据悉,公开的重点项目中包含项目概述、立项依据、实施主体、实施方案、实施周期、年度预算安排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0个部门还同步公开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包括:项目年度绩效目标,量化的绩效指标,如产出的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效益指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以促进社会监督。
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管理项目为例,其2017年的绩效目标包括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机动车环保达标和相关检验机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建立淘汰黄标车信息数据库等。
“此举有利于进一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增强部门预算透明度,加大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度。”白景明说,这标志着中央财政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上又迈出重要一步,一方面推动中央政策落实“不跑偏、不走样”,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花钱更透明、更规范
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怎么样?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央本级2017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61.47亿元,比2016年预算限额减少了0.31亿元,只减不增。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总限额只减不增的前提下,2017年“三公”经费预算重点保障重要出访、外事接待、参加国际会议或赛事,中央部门根据北京市有关环保政策集中更新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公务用车,部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因工作需要增加公务用车运行支出等。
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最底级的项级科目,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进一步公开到经济分类最底级的款级科目,亮出工资福利具体细账。“三公”经费仍按“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公开,并同时列出2016年预算数、2016年预算执行数和2017年预算数方便对比。如财政部,2017年预算安排“三公”经费6067.87万元,比去年预算执行数6146.48万元减少了78.61万元,主要是压减了公务接待费。
此外,今年中央部门除继续在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开预算外,还首次在财政部门户网站建立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专门栏目中集中公开,便于公众查阅和监督。中国社科院中国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认为,预算制度规范成熟,是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通过改进预算公开的方法,可以让公众更加关注、理解预算。
下一步,财政部将结合平台建设情况,进一步改进平台结构,丰富公开内容,提升平台发布预算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的能力,使平台成为社会公众集中获取预算信息的第一来源。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