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8万亿的产业发展目标,医疗健康产业,每天都在上演资本奇迹。
狂潮背后,体制的“痛”与理念的“病”、私人医院信任瓶颈、医疗投资逻辑颠倒以及创投成功经验空白,成为中国健康投资人必须直面的四个痛点。
9月8日,以“欧美医疗投资新格局”为主题的健康金融双资产论坛中,欧洲医疗投资巨擎、顶级私人医生以及成功上市欧美医疗企业高管,将与200名中国投资人探讨、分享破解四大痛点的商业密匙。
体制的“痛”与理念的“病”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权威数据,2004—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每年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年均增长6.96%,住院人数由每年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年均增长12.42%。
8月3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指出,目前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其中,以药补医、公共医疗机构比重超过90%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经历物质贫乏跟体制性的森严壁垒,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投资医疗健康产业,在国内民众中的认知。
“据我们统计,目前国内商业精英人群,进行专业健康管理的,不超过6%”,SMI医疗投资集团中国项目代表林刚透露,而这个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是家庭必备。
林刚认为,国内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
在没有健康管理的情况下,国内“创一代”,因为高压、疾病猝死的案例比比皆是。
私人医院信任危机
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跟医疗体制强大的惯性结合,是私人医院面临的两座大山。
“所有莆田的医疗机构的朋友,没有一个是学医的,也不会看病,但是他们发展了民间医疗的事业”,地产商冯仑投资医疗产业后曾如是赞叹,掌控了中国80%民营医院的是莆田系“三大家族”。
然而,在没有公立医院以体制作为信任支撑的前提下,缺乏商业契约精神的民营医院发展史,充斥了欺诈、欺骗的负面形象。
“在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比例只有1:1的困境情况下,民众依然去住‘癌症旅馆’、排队看病,显示出了对于民营医院的不信任”,SMI医疗投资集团执行董事、纽约华人总商会副会长潘健翔说,信任危机是国内医疗投资忽视的一个问题。
“医疗+互联网”≠“互联网+医疗 ”
春雨医生融资5000万美元、丁香园融资7000万美元、挂号网募资1亿美元,以及之后不断出现的O2O闭环线上医疗项目,投资“高烧”一直不退。
据政府权威部门数据,2014年,仅浙江省一个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就签约项目30个、投资额达512亿元,其中,社会办医项目11个,投资额达到156亿元。
一个事实,作为最知名的“春雨医生”,其最初主业、线上医生,已经基本停留在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咨询,在转型线下诊所不见起色之后,又开始转型移动医疗创投。
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沉迷于淘宝式的网络平台运作,医疗健康领域很有可能出现首富,比尔盖茨也是这么预测的,但至少目前没法预测阿里健康有造就首富的预期。
潘健翔表示,大健康产业投资的逻辑应该是“医疗+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医疗”,医疗健康,首先还是要有先进技术、创新的医疗服务等等。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包含高端医疗、医养联合以及生态旅游等等大健康全产业链,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不是没有风险,没有商业逻辑的投资还存在高风险”,潘健翔说。
成功创投经验空白
“目前中国医疗投资出现的问题,之前在欧美都出现过了,比如欧洲第一个互联网上市医疗项目也失败了,原因就是纯线上”,SMI医疗投资集团中国项目代表林刚说。
“高端医疗、私人医院以及大健康产业涉及的新型领域投资,目前国内不能说完全没有赚钱的,但是,特别成功的没有”,精专医疗产业投资的潘健翔表示,中国目前健康医疗投资火热,但创新模式跟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创投项目是缺失的,成功经验更是缺失的。
9月8日,以“欧美医疗投资新格局”为主题的健康金融双资产论坛,正是Biodata这样一个国际顶尖的医疗创投对接平台,在中国的一次尝试,并为解决成功经验空白等四大痛点,提供系统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