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服务业发展最直观的数据是增加值。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97亿元,而仅2011年一年,这个数据就达到600.03亿元,同比增速为13.2%。
同时,一批国内外重量级服务企业也于去年相继入衡,显示我市服务业“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总量:服务业成税收主要来源
根据市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市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共实现增加值600.03亿元,增长13.2%,占GDP比重34.4%。
对地方财税贡献方面,服务业创造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虽然目前2011年全年的相关详细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从去年前3个季度的情况看:服务业税收共入库34.75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47.35%,增收7.16亿元,增长25.95%。
除总量持续扩大外,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明显。截至去年9月30日,我市登记注册从事服务业经营数为96896户(含内资、私营、个体工商户),增加5531户,登记注册资金348亿元、增长24%。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3.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金融等重点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消费趋于稳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2亿元,增长17.7%;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9.84亿元、增长13%;旅游业实现增长34.49%。
前景:多家重量级服务企业入衡
随着我市“西南云大”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一核多中心”的城市框架正在由规划走向现实。衡阳商业步行街、深国投·中心城等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服务业项目落地实施,做实了改革载体。我市已基本形成商贸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电脑通讯和金融商务等多个功能服务区域。
在服务业重大项目方面,我市2011年也收获颇丰。
仅去年9月在衡召开的第五届湘商大会,我市就引进服务项目57个,引资51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36个,总投资247亿元。这些重大项目中,不乏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百胜餐饮、香港豪德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重量级企业的身影。
此外,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开工,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亮点。包括总投资45亿元的商业步行街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晶珠购物公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中亿汽贸城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云集空港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杨柳4S店街区项目等。毫无疑问,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对我市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城市,以及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服务业的平台建设亦有明显推进。去年3月30日,衡阳至深圳盐田港的“五定班列”首发。这意味着,我市实现“铁海联运”,生产、加工、出口的产品从此可由铁路通江达海,12小时直达深圳,一周左右便能运抵大洋彼岸!
无独有偶,衡阳二类公路口岸竣工、验收和开关在望。衡阳公路口岸选址白沙洲工业园区中心位置,口岸规划用地60亩,总建设面积13600平方米,车检场面积1270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日通关300—600台车,可实现24小时通关作业。这个口岸的开通,将加快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步伐,降低外贸企业的物流通关成本。
问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
毫无疑问,我市去年服务业发展堪称迅速,且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但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传统型消费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城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
据悉,目前我市服务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整体呈小、散状态。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度全省大中型服务企业名单,我市大中型服务企业只有43家,占全省4.6%,在全省排名第五。其中,大型企业2家,占全省2.5%;中型企业41家,占全省4.8%。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422家(不含房地产),占全省5%。虽然近几年来,这些数据有所增加,但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上,前者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快,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效益和附加值也不高。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还刚刚起步。
第三个问题的产生,则源于我市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育和启动滞后,全市服务业企业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著名品牌。各类服务企业经营半径偏小,导致我市服务企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对周边区域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