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李晓丹/文 从1.2%到5.8%,PPP项目投资占基建投资完成额比例从去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翻了四倍多。近日,兴业研究的一份报告中又估算出了这样一个数据:今年一季度,央企签约PPP项目额占比49%,而 2016年七家央企签约的PPP项目占到了投资额的72%。
这可能是个双向信号——一方面PPP项目应该有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另一方面则要防止过度杠杆。
PPP项目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加速落地,基建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表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在基建领域被广泛使用。但是,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依旧需要产能出清、去杠杆,需要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需要让民间投资再次成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与此同时,虽然央企在PPP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不能说明对民间资本造成了挤占效应,但是这一现象还是提醒我们,要真正让民间投资充满活力需要做的还很多,央企大幅参与PPP项目也要预防基建资金杠杆被放大。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6.9%,基建投资被认为是托住经济的主要动力。财政部PPP中心公布4月底公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6期季报》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PPP执行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23万亿元,PPP项目投资完成额占基建投资完成额的比例已经从去年第一季度的1.2%上升到了5.8%。这一数据再对比前4个月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到位下滑、整体基建增速未出现明显回落,可以推测PPP项目的投资资金是稳住基建投资的主要托力。
兴业研究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第一季度,455 个落地示范项目的716 家签约社会资本中,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分别占到24%和31%,民营独资企业、民营控股企业、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数量分别占20%、17%、3%、2%和3%。也就是说,PPP示范项目签约社会资本中,国企数量超过50%。
国企参与PPP项目,优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PPP项目往往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银行贷款,国有企业获得的渠道更多、成本更小;第二个就是,像城市轨道、高速公路这一类的大型PPP项目,在调动资源和协调利益时,国有企业在审批、与地方政府沟通过程中优势更大。
在一些地方PPP项目中,地方政府也更愿意当地国企参与投资建设,一方面是资金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此带动当地的税收和就业。PPP项目在落地过程中就出现了固定回报、明股实债、回购安排等变相融资等问题,地方政府隐性为项目做兜底融资,这也是“假PPP项目”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的PPP建设大潮中,避免基建融资杠杆过度的问题,财政和企业的杠杆都要控制好。
兴业研究根据包括中国建筑(9.330, 0.05, 0.54%)在内的七家央企披露的2016年报数据做了一个统计,这七家央企全年共签约PPP项目1.31万亿元,差不多是PPP项目全年投资的72%。由于项目往往所需资金巨大,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杠杆应该得到密切关注,要防止盲目增加杠杆。2008年以及随后几年中的以政府投资主导的基建热潮,就出现了地方政府背书担保、过度举债的情况。今年5月中旬,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即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就公开表示,必须制止住以PPP进行政府兜底的融资。
民间投资对PPP项目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项目的投资数量和金额都不及央企。而民间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去年下半年出现的急速下跌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前的十数年间,期间民间投资都保持在30%—50%的高速增长,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更是从2006年初的36%迅猛上升到2015年12月的64%。因此,作为吸引民间投资的重要领域,PPP项目应该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多空间。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给民间投资一个稳定的预期,一个可以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在提供足够空间的同时,也要监管好资金杠杆,防止债务借道PPP项目出现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