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金字招牌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意味着安全有保障,这种“爱屋及乌”的惯性思维延续到了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身上。对于相当一部分缺乏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往往容易把银行理财等同于存款,殊不知理财属于金融投资品,也是有风险的。正因如此,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加强银行理财的风险管理,并且明文规定了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的具体要求。
然而,《证券日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银行对于风险评估的执行流于形式,而随着网银销售理财产品的普及,风险评估更是沦为了鸡肋,“一次不过,多做几次”。
银行对此也是颇为无奈,“顾客要买,怎能不卖?”理财市场的竞争已越发激烈,在各类机构争相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将银行作为首选。抢夺市场份额和严格执行风险匹配原则似乎并非一道单选题。
网点风险评估执行情况
股份制银行优于国有大行
银监会去年11月份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商业银行应当在客户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前在本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包括五大国有银行在内的12家银行营业网点。虽然绝大多数银行基本上都执行了此项要求,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得风险评估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农业银行位于北京东五环的一家网点,记者表明来意之后,客户经理迅速拿出了一张《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当记者执笔认真阅读并填写的时候,该经理却说“随便填填就行了”。
记者在其他银行网点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发生。一位国有大行的理财专员告诉记者,“这个(指风险评估)作用并不大,但是按照规定首次购买前都要做的。”
不仅是银行工作人员,一些受访的消费者对于风险评估也并不太懂。“银行让做就做了,只要能买理财产品就行。”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也许是网点客流量较小的缘故,相对于国有大行,一些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够更为耐心的给客户讲解风险评估的作用以及流程。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评估可以给顾客警示存在的风险,只能购买比自身风险等级低的产品。”随后还拿出一份评估问卷详细告知了填答步骤。
银监会出台的《办法》对于银行理财风险评估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但各家银行的执行情况却参差不齐。例如第十八条规定“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由客户填写”,在记者走访的工行、民生和交行等银行网点就并没按照要求执行。
在工行北三环一家网点,记者表明要做风险评估的来意之后,被带到了一间理财室。记者询问是否需要做问卷,理财专员则称“回答几个简单问题就可以了”。
第一个问题“20%的亏损是否可以承受?”,记者回答了不可以;第二个问题“愿不愿意购买股票?”,在得到否定答复之后,该经理又追问“那基金呢?”,记者表示可以考虑。
两个问题过后,该经理很快就告之记者结果为稳健型。在全部过程中,记者看不到对面理财专员操作的电脑屏幕,评估结束后也没收到任何书面证明。
而在《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完成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后应当将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告知客户,由客户签名确认后留存。”
在交行的营业大厅,客户经理告诉记者,风险评估由工作人员提问,并在电脑上完成。评估结果会打印出来交与顾客。
测评题目主观性强
各银行权重设置存差异
从记者拿到的几家银行风险评估问卷来看,基本都是10道选择题,题目设置也都遵照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依据至少应当包括客户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收益预期、风险偏好、流动性要求、风险认识以及风险损失承受程度等。”
这其中,只有年龄和财务状况属于客观题目,财务状况的题目大多是问家庭年收入以及收入或资产中可用于金融投资的比例。其他几项题目主观性更强一些,比如农行关于投资目的的题目:对您而言,保本比追求高收益更为重要。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一共五个选项。
银行方面的工作人员对于风险评估也颇有为难,毕竟客户考虑到隐私并不太愿意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只能更多的从主观意愿来测评。并且为了让购买更方便,题目的设置也不能过于繁琐。
虽然各家银行都按照银监会规定设计了相关题目,但每家银行的评估标准却不尽相同。比如计划投资期限的题目,大多数银行的分档是“1年以下、1-3年、3-5年和5年以上”,但农行的选项设置则是“6个月以下、7-11个月、1-2年、3-4年、大于五年”。
正是因为每家银行对于风险的理解存在差异,同一客户在不同银行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等级结果。记者按照自己真实资料和投资意愿在工行、招行和农行做测评,得到的结果分别是成长型、平衡型、进取型。
《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级,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绝大多数银行也都对客户分为五级,不过每一等级具体的名称略有差异。记者在工行和农行测出的成长型和进取型其实都属于第四等级,而在招行测出的进取型则属于第三级。
大多数银行的风险评估问卷没有标明每一道题的分值,由客户经理或者电脑打分从而得出属于哪一级别,所以记者也无从得知银行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设置。不过在记者走访的银行中,农行的问卷却在每一道题后边清楚的注明了分值,从分值的设置上我们也多少可以看出农行对于风险的理解。
农行问卷一共有10道选择题,题目内容与其他银行大同小异。2-8题一共有五个选项,每一选项对应的分值从1分到5分。第一、九和十题的分值则较高。
比如第一题:您的年龄介于“≦18岁(-3)、19-25岁(3)、26岁-40岁(5)、41岁-54岁(3)、55岁-64岁(-5)、≧65岁(-10)”。括号内数值为每一选项对应得分,从分值可看出考察年龄的第一题对评级结果的影响比2-8题更大。
在农行评估问卷中,权重最高的应当是考察投资经验的第十题,一共有两个选项:有投资经验投资者(0)、无投资经验投资者(-29)。农行问卷的风险分类一共五档:50-41分激进型、40-32分进取型、31-22分稳健型、21-15分谨慎型、-30-14分保守型。假如前九题得到了最高的50分,第十题因为没有投资经验,那么最后只能得到21分,从激进型直接掉到了谨慎型。
风险匹配原则形同虚设
网银发售更难监管
记者到各网点走访的过程中,都会问及风险评估结果对购买理财是否有影响。有些客户经理回答较为规范,称“要按照等级划分来购买相对应的产品”。而有的客户经理则以“没什么影响”一句带过。一家国有大行的客户经理还告诉记者,“如果想购买范围更大,可以把测评结果做的高一些。”
其实,《办法》的第二十五条写明了,“商业银行应当根据风险匹配原则在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应当在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明确提示产品适合销售的客户范围,并在销售系统中设置销售限制措施。”
记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在首次购买理财产品的同时做风险测评的,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他的风险等级就是按照购买产品的等级来填写的。银行人士也表示很无奈,毕竟顾客想买,银行也不能不卖。
近两年,各家银行大力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理财产品也更多的通过网银发售。网络渠道的开通,让原本流于形式的风险评估更加沦为鸡肋。
通过调查,记者了解只要具备网银购买理财产品业务的银行,除首次风险评估要在网点办理之外,消费者都可以自助在网银上进行风险测评。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级别不够,多做几次就过了。”
记者在工行和招行网银上亲自做过测试,风险评估几乎不限时间、次数随意测评,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中称,《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销售应遵循风险匹配原则,主要是从保护客户合法权益角度要求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匹配原则审慎尽责开展理财产品销售,客户只能购买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的理财产品。
但银行为促进产品销售,执行起来却并不严格。记者在工行和招行的网银上,以低于产品级别的风险评估等级进行购买。结果,招行很好执行了监管部门要求,弹出了风险级别不足的提示,并终止了购买操作。而工行则提示称,“您属于保守型投资者,但您购买的理财产品属于稳健型风险等级,如您认可可能存在的风险,则点击确认按钮,继续进行理财产品购买交易;否则点击取消,终止理财产品购买交易。”
即便风险级别不够,仍然可以继续购买。这种情况不仅是工行,记者询问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也被告知风险评估只是参考依据,不影响购买高风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