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25日应邀出席“2017华夏国际医疗旅游与健康产业大会筹备会”,会上获悉,近些年来中国航空航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天宫一号、天舟一号都是国人的骄傲,组委会有意将于7月9日举办一场航空航天技术转化与应用高峰论坛,邀请航空航天领域的代表分享最新成果。主办方还透露,由壹舟健康研发的焕能舱也会在会上亮相,焕能舱是我国高原训练与航空医学的综合研究产物,它由壹舟健康在军用低压舱基础上改良研制成功,它可以帮助运动员实现平原上的高原训练,还可以帮助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促进健康。
自1968年第19届奥运会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高原训练法引起世界体育界的重视,一些国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并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权威专家表示,当运动员在中高原进行训练时、由于"调节适应期"产生应激,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气受低气压的影响不易被身体吸收、使血管体积增大、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血管变粗,通过的血量增多,从而更好地锻炼了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
中度高原空气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4左右,氧分压大于平原地区的20—25%、当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时、由于"调节适应期"产生应激,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气受低气压的影响不易被身体吸收、使血管体积增大、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血管变粗,通过的血量增多,从而更好地锻炼了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提高了最大摄氧量和血色素浓度,增强了耐受乳酸的能力.产生了高原驯化(服习)。在返回平原时,失去了获得性适应性条件.运动员会产生新条件的应激。在大赛前进行高原训练.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效果员为显著。
航空医学专家徐斌指出,有证据表明,如果每天在2500米的高度停留6个小时,2-3周后血红蛋白会提高约10%。但高原训练,海拔并不是越高越好,海拔太高,身体无法适应强烈的缺氧刺激,无法承受大量的训练和强度,而中高原海拔则能够对机体产生深刻的缺氧刺激,而又不至于让身体承受不了正常的训练。
低压舱是在地面模拟低气压和缺氧等高空环境的地面实验设备。人体低压舱最早承担空军飞行部队飞行员的选拔、训练、健康检查鉴定;装备院校学员的低压环境感受体验教学、科学研究、疾病的低压环境治疗、运动员的仿高原训练等等。当时率属于第四军医大学的吉林医药学院是我国低压舱较早研究机构之一,2011年壹舟健康联合吉林医药学院航空医学专家在军用低压舱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民用版低压舱,取名“焕能舱”。
焕能舱采用重复模拟 “高空”气压变化的自然方式,让人在舱内接受不同气压下缺氧耐力的训练,从而提升人体血红蛋白的摄氧能力,使机体向良性转变。通过焕能舱的持续锻炼,提高人体自愈力效果明显。焕能舱低压缺氧环境可以升高人体红细胞数目,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增大红细胞压积,使载氧能力增加,提高最大摄氧量。
研究发现在2000米至2500米的高原,训练效果最佳。低于2000米,低氧缺氧刺激较少,不利于充分挖掘机体的潜力;高于2500米则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训练质量差,并且不利于训练后的恢复。壹舟焕能舱研究专家表示,焕能舱模拟的高度完全可以达到中度高原的要求。
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
间歇性低氧训练始创于俄罗斯, 早期用于临床医学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继而用于运动训练的实验研究及运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力求发扬人工低氧环境训练的优点,又尽力弥补其不足。相比于去高原训练,焕能舱训练可以避免被紫外线晒伤的可能,所以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开始尝试这一新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以上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真实性本网不做保证请网友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