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来了,看来我们得停一停了。”王均全笑着对记者说,起身将老人搀扶着坐下。
工作人员给老人递上一杯温水,老人“咕咚咕咚”喝完后,讲起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是一起多年前的房产纠纷,老人想打官司,但因为不符合立案条件不能立案,如今不知道该怎么办,“边问边顺着指示牌就找到你这里来了,你得给我好好分析分析。”
老人倾诉了半个小时,王均全耐心地跟他解释相关法律问题,直到老人听明白为止。已经接近中午时分,王均全关切地问:“饿了吧?要不我们一起去食堂吃个饭再聊?”老人摆摆手说:“饭我就不吃了,家里人等着我吃饭。”说毕便拄着拐杖走出了办公室。
送走了老人,见记者一脸的惊讶,王均全笑着说:“自从取消门禁后,这种事情在我们院比较多。”
去年11月,王均全开始着手废除雨花区法院办公区的门禁系统,8个法官专用通道全部对市民开放,打破法院“门难进、人难找、事难办”的印象。
这一举措的实施,意味着长沙雨花区法院的审判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区之间变得畅通无阻。只要通过了安检,除了犯人羁押室外,大楼里的其他任何一扇门均对市民敞开。市民可以随时走进法院办公区,根据办公室上的标牌找人,与法官、庭长乃至院长实现“零距离”沟通,杜绝法官以“正在开庭”、“没在法院”等托词拒见当事人。
每位来到雨花区法院办事的当事人都对这种自由度深有感受,甚至诧异。“以前当事人要在非庭审时间见法官必须提前预约,过了安检进入法院后,还必须给法官打电话,法官在电话中告知保安确有此事后,保安才会打开门禁让当事人进入。”有10余年从业经历的刘律师表示,“在全国很多法院,面见法官都有重重阻挠,大多都有门禁,最起码也是有保安进行盘问,挺麻烦,要找不认识的法院领导,那就更难了。”
法院不是衙门 是服务机构
民间对于法院的复杂心理,王均全有着清醒的认识:“既爱又怕,爱的是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怕的是诉讼程序麻烦。”
48岁的王均全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在法院工作25年期间,当了12年基层法院院长。“在很多老百姓心目中,打官司从古至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王均全看来,历史上的王朝有意抬高司法门槛,让老百姓怕打官司、打不起官司,是减轻司法负担的一种政治手段。时至今日,封建糟粕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打官司难”却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经久不散的阴影。
“为民司法,就要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更要让法官知道自己的公仆身份。”说起撤销门禁的原因,王均全解释,法官不是一个简单的断案者,还要充当各种社会、家庭、经济矛盾的缓和剂,做一个和事佬、调解员。如果当事人不能服判息诉(即服从法院的判决不再上诉),即便法官所作出的一纸判决正确无误,也不能掩盖法官处理案件时留下的败笔。
当事人对案件判决结果不满,一般都会先找法官理论。很多法官觉得判决无误,案件当事人是胡搅蛮缠,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想见当事人,门禁系统正好帮了法官的大忙。“法官应该敢于直面当事人,有义务向他们解释判决的理由、法律依据,让他们明白法律,这是司法为民的要求。”王均全说。
把方便留给当事人
在门禁被取消之初,雨花区法院的法官们多少有些不理解。
“法院就是一个汇聚各种矛盾的场所。一些当事人就是不讲道理,有时还会有过激行为,设置门禁系统,可以让法官能够专心办案、保护法官的人身安全。”一名年轻法官告诉记者,在取消门禁前,法院办公区是封闭的,当事人要来办公区见法官,必须预约,不然进不来。
王均全认为,撤销门禁表面上增加了法院的司法成本,实际上却是在根源上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管理成本。“很多当事人最后成了职业上访户,其初衷其实就是要见到法院的院长,如果你和他当面沟通了,他会感知到你的重视,会接受你的观点,反之,一旦当事人对判决有不理解的地方,又无法从法院得到解释或答复,往往就会走上漫长的上访路,甚至采取过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