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区法院的法官都知道,王均全院长有句口头禅,“要把方便留给当事人,而不是方便法官自己”。取消门禁这一年来,虽然法官的工作量增大了,但换来的却是满意度的提升。统计数据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到10月,雨花区法院案件的上诉率下降了20%,上访率下降了30%。
在雨花区法院立案大厅,另一个细微改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立案窗口那块挡在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钢化玻璃,已经抬高了30厘米。前来立案的市民和法官之间不再隔着冰冷的钢化玻璃,交流也不再需要借助曾经安装在钢化玻璃上的扩音器。可不要小瞧这30厘米的改变,这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
“如果老百姓连法院都不能自由出入,我们谈何司法为民?司法为民体现在法院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而不是存在于口号里。”王均全希望雨花区法院取消门禁、整改立案窗口的做法,能给老百姓带来这样的感受:法院不是高高在上的断案衙门,而是一个消民怨、解民忧,为市民公平解决矛盾的服务机构。
判决书里有人性的温度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古训亦有言:“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
本案表面上是老余与亲人间的经济纠纷,但根源在于家庭内部矛盾,建议各家庭成员之间放下过去、着眼未来、各自反思、克己容让,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各方应以本案为契机,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信任与谅解,互相扶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冷静化解家庭矛盾,努力建设和谐家庭。针对老余的身体状况,各家庭成员应积极履行扶养与赡养义务。
这段话,摘自雨花区法院的一则民事案件判决书,是法官对一民事案件有感而发,写给案件当事人的“法官寄语”。
4年前,老余将10万元交给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阿喜保存,但阿喜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将钱交给了老余的妻子阿蓉保存。
老余身体不好,肺心病晚期,急需钱治疗救命,找妹妹阿喜要钱,才知道钱已在阿蓉手中。
老余和阿蓉感情存在嫌隙。老余向妻子索要存款无果,一气之下同时将阿喜和阿蓉告上了法庭,要求阿喜返回自己的10万元。法院一审判决阿喜返还老余10万元,但这一判决并没有解决纠纷,兄妹之情和夫妻之情矛盾重重。
随后,审委会要求重审此案,王均全亲自给予了指导。最终,法院对案情进行了深入分析,撤销了一审判决,调解驳回了老余的诉讼请求。原来,该案看似只是一起普通的合同纠纷,但夹杂着复杂而尖锐的家庭矛盾。老余曾经出轨,阿蓉不肯将现金给老余怕他乱花。而且这笔钱也已经用于给老余治病。王均全带领法官多次组织调解,最终,三方当事人重归于好。
“法官并不是一个断案机器。每一份判决书,都应该有人性的温度和关怀。案件判决也不是一个法官工作的休止符。”这是王均全院长对雨花区法官所提出的要求。
不论是离婚官司、未成年犯罪,还是遗产继承纠纷等案件,记者都发现,“法官寄语”已经成为雨花区法院判决书里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些包含感情的寄语,在满是冰冷法条的判决书上,深深烙上了人性的温度。
法官讲师团进社区、学校、企业
小区物业把公共用地改成了收费的停车位,业主该怎么维权?在路边被高空坠物砸伤,找不到肇事者,怎么办?类似的法律咨询电话,雨花区法院的法官每周会接到不下10个。除了断案,为联点社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进入社区、学校、企业为市民上法律课,今年也成了法官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为了拉近群众与法官、法治的距离,王均全推行社区法官制度。雨花区的118名法官定点联系雨花区136个社区,每个法官负责1到2个社区。法官的姓名、照片、手机号码全部张贴在社区的公示栏上,方便社区居民电话咨询,并应社区要求上门指导调解纠纷、普及法律知识。
2013年5月,王均全主导成立了雨花区法院“法官精英讲师团”,精心挑选了12名优秀的法官,结合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严密的辨法析理思维能力,合作备课,进学校、社区、企业定期巡讲。法官巡讲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答疑解惑,不能照搬深奥难懂的法条、生僻的专业术语。这些平时在法庭上手握法槌,身披法袍的法官,变得没有了神秘感,当起了和蔼可亲的“法律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