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衡阳金页54期衡D5 非物质文化
发布时间:2012-03-22   来源:  作者: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山影子戏




      



衡山影子戏是一种摹拟夜曲的民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拟人戏而成,为衡山地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何时,说法有二。
  一个是说起源于西汉建元年间(135-140年)。汉武帝刘彻之爱妃李夫人病逝,武帝思李心切,终日愁眉不展。臣李少君奏曰:夫人的肉身看不见了,但灵魂可以看到。武帝闻奏大喜,李少君便着人绘制李妃形象,隔白绸以灯光照射,宛如李夫人生还,武帝百看不厌,并将此形象置于甘泉宫。此为影子戏起源说法之一;
  一个是说源于唐朝,唐明皇因杨贵妃之死,精神不振,茶饭不思,臣子用上述方法解唐明皇之愁。
  梨园宗师彭风举是衡山影子戏的创始人。据《彭氏族谱》记载,其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即公元1603年),与刘凤举、杨风举在衡山福田的白云岭创办了民间艺术团体"老龙会",从此开创了衡山影子戏事业,至今三百六十多年,已传至十八代。
  衡山影子戏在乡村的土壤中萌芽、成长、扎根,沾染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唱腔和道白全用地方方言。绝无仅有的四平腔、九腔十八法的音乐体系,一人包揽的锣鼓演奏,体现了衡山影子戏的独特风格。三十年代后期,影子戏艺人在影型制作上有所突破,影型增高至一尺二寸,后又逐步改进,增至一尺三寸高,花纹刻得较精细了,龙袍、莽衣已近逼真,并出现了影型制作的职业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衡山影子戏事业更趋发展。艺人们自发集资,从外地买回新式皮影棚架和部分新影型与景片,使影子戏艺术向现代化迈进一大步。1953年春,中共中南局举办农村皮影汇演,衡山影子戏代表队带去现代戏《狼鸽》获好评:曹德贵、曾秋成演出的传统戏《琵琶进宫》获一等奖;武智雄获甲等优秀艺人奖。嗣后,在县、市演出屡屡获奖。1957年,经湖南省文化局批准成立集体性质的“衡山县皮影剧团”。1961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剧团自行解体。后又建立皮影示范队和影型制作组。1965年,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来衡山视察,点名要看衡山的影子戏。
  1995年12月,省文化厅授予衡山县福田铺乡“群众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1996年6月,湖南省文化厅在衡山县举办全省“湘华”杯皮影艺术大联展,长沙、浏阳、湘潭、衡东、衡山等20多个代表队参演。观众达四万多人,盛况空前。衡山县6个队参演,获2金,2银,2铜及组织奖等七项大奖。福田铺乡代表队王春云的《瞎子改行》获金奖,2000年5月,福田铺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
  衡山影子戏有两个派系,以湘江河为界,一个是河西派系,-个是河东派系,大同小异。大同的方面是:唱腔都有南路、北路、昆腔,洞控(即神仙腔)、悲腔、四平腔(分为中平四句、中干八句、中平五字句、阳平七字句、阳平多字句)、乐腔七字句、怒控七字句、道情腔、仙佛、圣赞、小调等规格腔;角色都分生、旦、丑、净四类:人物表情都分喜、怒、哀、乐,唱法都分子、仄、汉、霸;锣鼓打煞都有开台锣鼓、桥路锣鼓、应清板等锣鼓点;板眼结构有慢、快、滚;倒、课子等板眼;乐器有锣、鼓、钹、小锣、云板、课子、胡琴、唢呐、笛子;女声一律用假声(仄音)。演出方法都是二人班子,一人在前面督菩萨兼唱,一人在后面打锣鼓兼唱,手脚并用,弦、笛、唢呐二人相机使用。小异是音调上稍有差别(地域语音不同)。
  衡山影子戏的演出剧周非常丰富,从东周列国到清末民国,无论何朝,都有可演剧目。自清顺治初年间形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在长期参加婚丧和其他礼俗活动中,根据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形成了演唱内容比较固定的成套剧目,演出形式呈程序性特征:(3)既源于对古典戏曲的继承,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的广泛吸收,因而具有剧、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4)演出呈“二人班”性质,显示出一种特有的简约和质朴,从面构成独特的通俗美特征。具有上述特征的衡山影子戏,在整个衡山地区(包括今青东县、衡四市南岳区)乃至周边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统文化、民俗地方文化的缩影。

 1  2 [下一页]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