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智慧,历经时间的洗礼,千回百转,仍历久弥新。金简玉书的故事传说在向世人道来治水的智慧时,也为打造衡山县文旅名片发挥着它炙热的力量。
“金简玉书”铜简
据记载,“金简玉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治理自然灾害的科学治水理论典籍。相传,禹接替父职治水,在《黄帝中经》中查到衡山有黄帝封藏的治水方略金简玉书,于是来到衡山,在山神的指引下获得金简玉书。大禹在金简玉书指导下治水成功后,把治水的方法刻在衡山的一块大石头上,禹王碑由此诞生。
千百年来,人们对治水智慧的追逐和传承延绵不绝,不少人以切身的努力将古人的哲学智慧以“物”的形式发扬。而“禹王碑”文化研究爱好者李剑威便是众多传承者之一。
偶然的一次机会,李剑威亲身体验了《中国影像方志》之衡山篇的拍摄,旁听了湖南省博物馆的谢武经教授讲解“禹王碑”的故事,他的内心燃起了对这一远古传说的好奇与探索。
“在研究禹王碑的过程当中发现它跟金简玉书故事是紧密关联的,禹王碑来自于金简玉书,我对禹王碑文化与金简玉书故事产生了着迷,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把它以拓片等文创产品的方式发扬、推广,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谈起这一故事,李剑威的眼里满是坚定。
“金简玉书”竹简版文创产品
“金简玉书”故事传说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禹王碑”的文物民间文学类别的申遗之路也必将助力衡山打造又一张文旅融合发展“IP”。
“其实‘金简玉书’这一故事传说也蕴含着人生奋斗的启迪,他启发着我对待万事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并且要付诸努力行动,它同时也是一套以“通”为本的养生哲学,这也算是我的收获吧。”未来,李剑威也将继续前行,不断挖掘“金简玉书”更多的奥秘。
“金简玉书”的传说就这样静卧于展柜中,岁月轻抚其身躯,其中承载着的“通水之理”更是蕴含了治国安民以畅通为主疏堵结合的社会治理方法,以及人以“通”为目标的健康养生理念和身心修养的人文思想,令人心生向往与敬畏,虽历沧桑,仍闪耀着勃勃生机。
一审:吴雅敏,二审:彭国军,三审:徐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