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怡然 通讯员 资一帆
4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耒阳市的老药材公司家属区,顺着楼道望去,一个瘦削的身影在认真忙碌。她一会儿目不转睛观察顾客的发型,一会儿又拿着推剪为顾客修剪一下,一会儿又退开两步、打量修剪的地方,并热情地问顾客:您看看镜子,还满意吗?哪里还要再修剪吗?
罗三芽正在给老人理发。李嘉敏 摄
这便是被大家亲切称为“楼道理发师”的罗三芽。
罗三芽的“理发店”,就在这斑驳的楼道里,过了楼道往里走,就是她的家。一张老式理发椅、几把推剪和剃刀、泛黄的梳子,陪伴她在方寸之间“剪”下几十载的春秋。
18岁进入耒阳市饮食服务公司当理发员。聪明灵巧的罗三芽成为单位的重点培养对象。2005年,她退了休,看到楼栋里的老人们为理发犯难,便在自家楼道支起理发摊,用自己的手艺为邻居们服务。
正值上午时分,楼道里,顾客们沿着阶梯依次坐着,安静地排队等候。只见70岁的罗三芽一手捏着梳子,一手握着推剪,动作虽不如年轻理发师般轻快,拿着工具的手却依旧灵巧有力。
每天前来排队理发的老人络绎不绝。李嘉敏 摄
剪刀“咔嚓”轻响,罗三芽眯着眼,比对两边长短,一推一剪间,银发簌簌落地,老人也精神了不少。
“莫动啊,当心头发掉进衣领!”
理发完毕,罗三芽拿着毛巾轻掸着顾客头上和脖子上的碎发。拿着递过来的3元钱,她仔细收好,放进褪了漆的铁皮工具箱里。随后轻轻抖落围布,细致清理工具,迎接下一位顾客。
11时左右,已有8位顾客心满意足地从“楼道理发店”离开。“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有人上门来了,很多时候是大家把我叫起床的。”罗三芽笑了笑说,“顾客大多是老人家,过来一趟不方便,得让他们满意。”
一把剪刀,剪去的是烦恼,留下的是温情。“技术好”和“心肠好”是大家评价最多的词。20年间,罗三芽的理发摊成了社区里的“温暖角落”,附近许多老人都是她的“忠实粉丝”。
老邻居们算过一笔账:剪一次头发耗时半小时,平均一天服务10余人,收入仅30多元,但罗三芽从不在意盈亏。遇上孤寡老人或经济困难者,她悄悄免单。
“当时想着就收3块钱,够买剃头膏和推剪就够了。”在罗三芽看来,楼道里排队的热情,远胜过钞票的温暖。“大家照顾过我,我也该照顾别人。”
罗三芽简单的理发工具。李嘉敏 摄
“外面的理发店剪个头发要几十块,小罗这里大家催着‘涨价’她都不肯。”80岁的谢云暄已在这里剪了20年的头发,他感慨,剪个头发的工夫,邻里之间聊聊天,已经成了社区居民的日常习惯。
几十年长期站立剪发,让罗三芽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但她仍每天弓着腰工作10余个小时,常常靠吃药才能坚持下来。“以前单位培养了我的一技之长,退休了每月还有退休金,现在我能帮助别人,觉得心里踏实。”
傍晚,完成最后一位顾客的造型,罗三芽仔细清扫地面,身影被楼道灯光拉长。有人问她能坚持到何时,她笑道:“只要还做得动,就会一直剪下去。”
(原载于4月14日《湖南日报》第5版)
一审:吴雅敏,二审:陈鸿飞,三审:徐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