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崭新征程。
这几年,省委、省政府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法治湖南的顶层设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坚持依法治省,法治湖南的样本意义不断凸显,法治湖南建设正推向纵深。
法治湖南犹如一艘巨舰,正劈波斩浪,奋力前行。
搭建制度框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法治湖南之所以成为叫响全国的一张名片,在于科学搭建依法行政制度框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湖南推进法治建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我在耶鲁大学的课堂上,导师多次提及湖南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的教学案例。”省委法治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召开《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人大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梁鹰这样描述对法治湖南的印象。
过去,一些行政机关决策“拍脑袋”,办事不公开、不透明、拖拉推诿,以及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促进各级政府 “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在推进依法治省过程中既高屋建瓴、搞好顶层设计,又脚踏实地、做到切实管用;既讲近功,又求长效,切实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已经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实施,填补了中国行政程序法典立法空白。《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等相继出台,开全国先河,其“样本意义”在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中不断凸显,为“法治湖南”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证。
2014年12月25日,省委关于印发《湖南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扎实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法治湖南建设,再次奏响了时代强音。
厘清“权力清单”,给权力戴上“紧箍”
“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乱象,源于没有厘清“权力清单”;“以罚代管”导致权力寻租,是因为没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2015年2月1日起,我省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及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正式公布实施。这次共依法确定并公布涉及省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权力3700多项、主要职责600多项,外商投资禁止和限制类项目90多项,共取消、下放30多项省政府核准的投资审批事项。其他省政府工作部门的部分权力和责任事项也将分批公布。为促进“三清单一目录”的落实,省政府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服务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优化权力运行流程。
过去,“红头文件”满天飞,有的甚至“相互打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2009年7月,我省制定出台了《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推行规范性文件的登记制度和有效期制度。到目前,全省共清理规范性文件10多万件,废止和宣布失效数万件,彻底厘清了规范性文件“家底”。
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中“弹性空间”过大,且缺乏规范,成为“权力寻租”、“执法腐败”的重要根源。2009年11月,我省制定出台了《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裁量权的“综合控制模式”,对行政裁量权进行全面、系统规范,压缩行政执法中的“弹性空间”,有力推进了依法行政。
法律的约束要像影子一样,时时跟随。近年来,省政府对全省26万名公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不断提高行政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推行政务公开,给权力涂上“防腐剂”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我省不断创新政务公开机制,着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规范运作,确保人民群众拥有知情权。
平江县木材公司的周能武,感到政府办事越来越规范快捷。过去,他要将平江县的木材卖到广西等地,办理木材运输证非常麻烦,县里办证后,还要到市里办证,出省的木材还要到省林业厅办证。现在,他只要到平江县政务大厅林业窗口递交相关资料,这个全国联网的电子政务系统立即启动审批,当场办妥。
我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第一平台作用,提升政务公开的数量和质量。政府网站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府普遍建立了门户网站,及时公布本地政务信息,做到家喻户晓。
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正成为人们的信仰。许多百姓深切感到:“过去信息公开不够,托关系找领导的人很多。现在,跑关系办事的人越来越少了,跑也没有用,刚性标准在那里,一切得按规则办事。”
当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厉行法治、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