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湖南新增长极
——代表热议大湘南示范区精准发力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冒蕞
大湘南,包括我省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从地图上看,它在湖南的“人头形”中,扼咽喉之要塞,起吞纳之功用。
据最新数据显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3年多来,三市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100个,占全省的37%,新增税收48.7亿元,新安置就业66.4万人,撬动了湖南新增长极。
新常态下,湘南三市如何抢抓机遇,继续用好示范区的“金字招牌”?3月10日,记者采访了在京出席全国人大会的三市党政一把手。
“软环境”提供发展“硬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永州市委书记 陈文浩
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3个市中,永州既不是地理位置最优的,也不是产业基础最好的。示范区晋升“国字号”的3年里,永州用行动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3年来,永州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165个,年均递增14.5%。承接产业转移共为全市提供了40%的GDP、50%的新增财政收入和80%的城镇新增就业。尤其是去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30个,其中2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39亿美元、增长106.6%,增幅列全省第一。
快速发展的核心在哪里?我用一个故事来佐证。落户江华瑶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的凯盈科技公司,2013年10月才与开发区签约,2014年3月已经建成投产,前后不到半年。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永州市紧紧围绕“审批提速、服务提质、行政提效”,先后实行了规范非税收入减免缓征管理,实行一站式收费制;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去年10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发出第一张“三证合一”证照;实施网上政务服务,推行外商投资项目代理制、一站式审批;实施外商投资投诉快速受理和应急反应制度等。
下一步,永州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政府的配套服务能力,用“软环境”为发展提供“硬支撑”。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与珠三角、港澳台、东盟、北部湾以及优强企业的对接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让企业和项目引得进、留得住、服务好、发展快。
让转移企业当园区“股东”
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市长 周海兵
开放发展是衡阳的硬道理。从正式获批承接转移示范区的那一天,衡阳就在这盘开放战略的大棋盘上运筹帷幄,3年来成绩斐然。仅2014年,衡阳对接重点项目 110多个,签约大型项目72个,承接重大产业转移项目18个。全市合同引资390.7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衡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
有成绩,也有遗憾。3年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承接得还不算多,现代服务业、物流配送业的引进有待加强。下一步,衡阳要当好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排头兵,就要转变承接理念,瞄准价值链高端承接项目。
怎么创新?我们选取了省级产业园区——衡山科学城,在项目建设上探索一种全新的引进模式。
以前都是我们做园区,都是由政府出资把工业园区盖起来后,再让企业来落地。最近,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在衡山科学城的园区项目建设中探索运用PPP和众筹模式,引入一些在国内行业领先、技术领先的企业或研发机构当园区股东,携手打造科学城。他们当了股东后,会对园区会产生“主人翁”的情感,愿意把自己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生产线及相关配套企业和行业引进园区。
目前,已经有10家国内领先企业与我们基本敲定合作意向。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让他们在衡阳长久地住下来,并引进、带动整个城市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进步。
“高大上”和“两型”是“选菜”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市长 瞿海
这些年,郴州抓住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大契机,在产业转移中积极与全球500强企业、大型央企的优质项目对接,带动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转型发展不断提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循着这一思路,郴州将继续立足自身政策、区位、交通优势,全方位开放对接,不断提升承接水平。
下一步,郴州将着力搭建好园区等平台,紧紧围绕省政府部署的“135”工程,力争两年内新建标准化产房50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创新型企业500家以上。在已建成的14个省级以上园区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更多国家级产业园区,特别是推动湘粤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筑得良巢,还需引得真凤”,郴州在选商引资中会始终坚持“高大上”和“两型”标准,不能把什么菜都放到篮子里来。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百强民企和上市公司,着力引进大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提升招商引资层次和水平。同时,还要通过改革释放更多红利,赋予园区更大管理权限,布局和延伸好产业链条,并积极探索立足郴州生态、旅游等资源大力承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
(湖南日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