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东风路南天花园小区,冯康寿老人在家里调试自己制作的风筝。 记者 田超 摄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讯 古代清明前后,老人们开始给儿孙扎风筝,用竹条、蜡线、纸或者绢做材料制作风筝。如今,长沙会扎传统风筝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77岁的冯康寿老人,因从小喜欢风筝,学会了制作传统风筝的手艺,退休后更是把制作风筝当做了事业。如今,他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风筝达人”。
最大的风筝有18米
每到晴天,在湖南烈士公园里就能看到冯爹爹的身影,他手持绞线盘,拉着一个大风筝。这位老人的空闲时间几乎全耗在了风筝上,退休十余年间做了近百个风筝,而且专做大型风筝。他制作的风筝中,最大的长达18米,最小的也有近3米长。
“童年时扎制的风筝,多为八角形,是最简单的那种。”冯爹爹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风筝,但家穷买不起,只能拣些旧报纸糊着玩儿。后来,他从空军部队转业回来后,依旧忘不了对蓝天的眷恋,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重拾风筝爱好,并尝试进一步创新。
他家有间“风筝房”
记者看到,冯爹爹家有一间房,专门存放着他扎制的风筝,有神舟飞船船体的风筝、有书写“钓鱼岛是中国的”的雷达风筝、有为庆祝国庆65周年的大灯笼风筝以及歼-10、苏-30飞机等等,每只风筝都充满着时代感。
除了那些有纪念意义的风筝,冯爹爹最喜爱的还是自己设计的飞天蜈蚣,这种风筝造型特异,遍体鳞甲,着色艳丽,光蜈蚣头就有1.5米长,色彩亮丽,头后挂若干节,每节长80厘米,直径35厘米。
背着大竹竿走3小时
“好的风筝,就需要先选一块好的布料。”为了寻一块好布料,冯爹爹常常奔波在长沙市各个布市,轻薄和细密的布是他的首选。为了制作的风筝显得精良,年过花甲的冯爹爹还跟着老伴学习缝纫。
有一次,为了选好的风筝骨架,冯爹爹特意去了东屯渡市场,可惜竿子太长没法上公交车,他扛着材料花了3个多小时才走回家。
■记者 李琪 实习生 邹莹
互动
冯爹爹在风筝上倾注了一片心血,可他一直担忧,现在做手工风筝的几乎都是老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种传统手艺正渐渐没落。冯爹爹告诉记者,只要有人诚心愿学,耐得住性子,他就可以将手艺传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