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台湾儿少权益保障及福利机构见闻:家是幸福的港湾
发布时间:2014-10-0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承贵 张云梦  编辑:

  

  台湾托幼机构一个“阿姨”只能照顾5-6个孩子,这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能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孩子们的“家”,他们的活动空间相当于外面的游乐园。

 

  新竹少年之家的电脑教室,这里的孩子受到和外面一样的教育,学籍保留在原来的学校,学业学历不受影响。记者 张承贵 摄

  ■本报记者 张承贵 张云梦

  开栏语

  9月中下旬,大陆媒体一行10人前往宝岛台湾参访。从台北到台中,从新竹到高雄,从都市到乡村,从学校到机构,所见所闻,除了直面感受台湾社会及爱心人士对儿少权益保障高度重视倾注爱心之外,更是深切体验到两岸一家的浓浓亲情。

  9月中下旬,包括本报在内的大陆媒体一行10人,应台湾陆委会的邀请,前往宝岛参访有关儿少权益保障和福利机构。尽管我们一行大都是第一次到台湾,但因为从事媒体的关系,对台湾社会及风土人情并不陌生,加上承办此次采访的旺报周到安排,精心组织,虽然是短短8天时间的采访,浮光掠影,管窥蠡测,却是收获良多,裨益尽显。

  抵台

  台风“凤凰”都知趣地绕着走了

  就在我们赴台采访期间,两岸媒体都在关注四件大事,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网球天后李娜退役、 苏格兰公投独立未果、王菲谢霆锋复合。

  有同行笑称,这四条新闻分别说明了四点: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一个时代刚想开始就被结束了,一个以为结束了的时代又开始了!更有同行煞有介事地说,我们这次赴台采访,也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说明一个早就开启了的两岸互动交流的时代,永远也不会终结了。你看,台风“凤凰”从台南登岛后,见着我们都知趣地绕着走了,生怕打扰了我们的此次交流采访活动。

  感受

  “家”的理念处处洋溢人性的光辉

  老天有眼,血浓于水。这种血肉相连的亲情,不光是天然的同根同种的认同,更在于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爱心与同情。

  在此次采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种爱心与亲情,特别是对不幸的孩子们的关爱,在台湾社会根深蒂固地存在。目前在台湾地区2300多万人口中,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451万人,占总数的19.3%。而这些孩子特别是“不幸”的孩子,享受着各级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全方位的权益保障和福利服务。这些保障和服务,不仅是保证经费的充裕、设施的完备,而且在心灵的呵护、尊严的保护、成长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是独运匠心,极尽爱意。尤其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家”的理念处处都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直击

  不幸的孩子都生活在一个一个“家”里

  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亦是社会的细胞,更是遮风挡雨的幸福港湾。很多孩子的不幸,实质上就是家的不幸。那些不幸的孩子,要么被遗弃,要么被司法救助,送到公办救济组织或是社会慈善机构,他们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再加上生理或是心理的障碍,很容易产生性格扭曲或者逆反心理,自卑、暴戾非常态行为或许会伴随他们一生。如何让他们正常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回归“家”中,或许才是最好的良方。

  从台北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到新竹的少年之家,从南投的陈绸少年家园到高雄的六龟育幼院……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们都生活在一个一个“家”里。这里的家,就是这些机构刻意营造的一种氛围,一个单元房里,住着几个孩子,还有一位保育员作为“家长”料理他们的生活。孩子们住在这里,就像是在自己原来的家里,没有陌生没有隔阂,不光有各自的私人空间,还有交流的公共客厅,与一个正常的家毫无二致。

  探访

  台北信义区,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主要收养心智障碍少儿

  生活设施比自己家还周全

  位于台北信义区的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是我们探访的第一站。这家公助私营机构,发起人赖美智女士是从美国学习心理学归来。这家机构也叫台北市私立第一儿童发展中心,主要收养心智障碍少儿为主。除了日常指导一些家长对障碍孩子进行早期疗育训练外,中心还对一些家庭难以照顾的障碍者全托服务。而这些全托的孩子都是生活在一个个“家”里,保育员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的父母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在“家”里,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甚至比他们自己的家还要周全。

  新竹,少年之家,收教的大都是失足少女

  她们的“家”有钢琴有电视

  位于新竹的少年之家,收教的大都是失足少女,相当于大陆的工读学校,就在记者们感叹她们的学校像花园时,她们的“家”同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些未成年少女,或因家庭变故,或因误入歧途,触犯了法律受到惩戒,但她们的合法权益,包括受教育权、隐私权等,同样受到尊重。她们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受到呵护关爱,得到教育引导。她们的“家”有钢琴也有电视,有花草也有贴画,温馨与浪漫陪伴她们成长。

  高雄六龟,山地育幼院,收养病残弃儿

  父子两代人用爱融化孩子的不幸

  高雄六龟的山地育幼院,创办人杨煦老先生1948年就从山东去台湾台北教书,1955年后他来到偏僻的高雄六龟,一边从事教育一边开始慈善,收养病残弃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老先生已然作古,他的儿子杨子江先生接过了“义旗”继续父辈的事业。现在的育幼院有50多个孩子,他们白天去学校上课,下课后回到自己的家,而这个大“家”之外还有小“家”,也就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家”。用杨子江先生的话说,有了“家”,这些孩子就不再孤单,他们的不幸就会慢慢融化。

  新竹,德兰儿童中心,实施“家庭制”教养

  两位老师24小时轮流照顾8个孩子

  同样位于新竹的德兰儿童中心,从1997年开始实施“家庭制”教养,现在全院有6个小家庭,每个家庭有8个孩子。每个家庭由两位教保老师24小时轮流照顾,促进孩子们培养健全的人格,独立乐观的进取精神,让孩子们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中快乐地成人。

  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灵魂的归宿。一个人从小到大,心智体格能否健康完善,家的作用不言而喻。台湾慈善及福利保障机构经历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的“家庭制”教养方式,真可谓善莫大焉!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