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袁隆平超级稻大面积亩产超1000公斤创世界纪录
发布时间:2014-10-11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左丹 胡宇芬  编辑:

  

  10月10日,袁隆平院士在回答记者提问。当天,中国超级稻第四期研究进展新闻发布会在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超级稻基地举行。 邓太平 谢华 摄影报道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10月10日讯(记者 左丹 胡宇芬)今天下午3时,农业部水稻高产攻关验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在溆浦对外宣布: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900”高产攻关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102.6亩示范片,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验收结果为平均亩产1026.7公斤。这标志着,我国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攻关取得成功,并创下目前所测超级稻示范片百亩片均产最高纪录。

  水稻大面积超高产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课题,是保证粮食有效供给、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攻关目标,并自2013年启动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的科研攻关。

  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高峰,攻关难度非常大。针对此,袁隆平院士提出了“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相结合的攻关策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袁隆平院士创新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新组合表现出色,2013年,创下了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988.1公斤的世界纪录。今年,在袁隆平院士组织下,“Y两优900”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个示范片进行超高产攻关示范,其中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102.6亩高产攻关片长势喜人。

  在测产现场,记者看到“Y两优900”亭亭玉立在稻田之中,稻穗又长又大,远远看去,如水稻瀑布一般壮观,令人赏心悦目。

  今天上午,农业部组织专家对溆浦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将攻关示范片所有田块进行编号,由示范单位推荐1块田,即20号田,专家组以抽签方式确定2块田,即35号田和8号田,进行测产。其中,8号田面积491.17平方米, 20号田面积418.20平方米,35号田面积418.54平方米。在对每块田所收毛谷样品现场晒干除杂后,实测水分含量,以标准含水量13.5%折算成干谷重量,最终,三块田亩产分别是958.61公斤、1074.67公斤和1046.83公斤。算术平均后,百亩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

  “这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遥遥领先世界。”在收割现场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84岁的袁隆平院士难掩心中喜悦,“这不仅为我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表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据悉,我国自1996年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目前已育成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126个,其中在生产上使用111个。截至2012年,超级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4384万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1%,累计增产稻谷415亿公斤。

  向袁隆平致敬

  本报评论员

  10月10日,湘西山区溆浦县,传出让人振奋的消息:农业部专家组测定,“Y两优900”百亩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这标志着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目标成功实现!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登上千公斤级新台阶,在人类水稻种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我们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致以热烈祝贺!

  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超级杂交稻;从700公斤,到800公斤,到900公斤,到1000公斤,杂交水稻研究跨越了半个世纪。每一次跨越,都是一个奇迹,在神州大地引发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给人类以福音,给世界以惊喜。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不仅为解决中国13亿人“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被视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希望之光。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73亿亩,累计增产稻谷7000亿公斤,因种植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专家学者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交流和培训。2013年,杂交水稻在异国他乡种植面积达到600万公顷。

  科学之路,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南繁北育,袁隆平做过几百次、数千份材料的试验。屡经挫败,无怨无悔,愈挫愈奋,永不言败。几十年的坚守与探索,彰显出这位人民科学家对真理和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超级杂交稻突破千公斤大关,不仅刷新了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亩产新纪录,还表明中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今年84岁的袁隆平,心中还有一个目标:每公顷16吨;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致敬!人民科学家袁隆平。

  在怀化溆浦的一片稻田里,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1026.7公斤,实现了第四期攻关的重大突破。年过八旬的袁隆平院士壮心不已,宣布向下一个目标16吨/公顷进军——

  超级稻再创世界纪录

 

  ①4月23日,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戴森霍夫亲切交谈。本报记者 徐行 摄

 

  ②10月10日,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高产攻关示范基地满眼金黄,一派丰收景象。本报记者 李健 摄

 

  ③袁隆平向外国朋友介绍杂交稻栽培技术。(隆平高科提供)

 

  ④10月10日,袁隆平院士在查看稻穗。 曾勇 摄

 

  ⑤2009年9月25日,袁隆平被评为“新中国60年湖南最具影响劳模特别奖”。(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张目 摄

 

  ⑥2010年3月23日,法国驻华大使苏和代表法国政府授予袁隆平院士法兰西共和国农业成就勋章。(资料照片)陈毅丹 摄

 

  ⑦2009年9月12日,袁隆平院士在给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的代表们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记者 胡宇芬 左丹

  这个金秋,给了我们热盼的丰收。在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攻关下,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率先在湖南突破千公斤大关。

  10月10日下午3时,就在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一片刚收割的稻田里, 农业部验收专家组组长程式华研究员宣布:该村102.6亩超级稻高产攻关片算术平均亩产1026.7公斤。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亩产的新纪录诞生了!

  新纪录是如何创造的?下一个世界纪录会是什么?湖南日报记者现场采访了参与攻关的多位专家和农民,为大家奉上新的世界纪录背后的故事。

  “听话”的种子:“Y两优900”

  水稻要高产,良种是核心。按照袁隆平院士的育种思路, 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培育良种的法宝,两者缺一不可。此次立下汗马功劳的“Y两优900”,就是一颗“懂专家心、听专家话”的好种子。

  从外表来看,“Y两优900”是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这是专家教它从小到大格外注重形象的结果。青幼苗期,直立叶片斜向侧伸,个个虽小却饱晒太阳;进入孕穗期,张扬斜伸的叶片纷纷收敛让出地盘,茎干略增粗,为孕育后代健腰;成熟期,冠层叶片伸展组成“光合工厂”,更有效利用能量,增加结实;成熟后期,下部叶片仍能维持生长,通过光合作用为根系补充脚劲,延缓衰老,支撑累累硕果。

  分析“Y两优900”的内心,原来是籼稻和粳稻的“混血儿”,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超过20%。比起实现超级稻三期目标的“Y两优2号”,其参与的粳亚种成分更多,具有生长快、个子高、生命力充足等特点。由于是“混血儿”,其光合功能更强,“光合工厂”更大,叶面宽度加宽,叶片面积较“Y两优2号”增加了10%左右,并提高了叶片厚度,所有叶片都直立起来了。稻穗单穗粒较“Y两优2号”增加了50%,同时茎粗增加,抗倒性增强。

  袁隆平团队成员、育种专家邓启云博士介绍,为了选育“Y两优900”,他将粳稻籼稻杂交,获得2万株新组合,然后再在这2万株新组合中挑选。要淘汰90%,挑出真正高产又抗病的组合,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火眼金睛”,很考验眼力和实力。

  今秋,除了来自溆浦的最高纪录,“Y两优900”还在全国多地刮起高产风。其中,2014年9月24日,湖南隆回县百亩攻关示范片经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现场测产,平均亩产1006.1公斤;9月27日,湖南祁东县百亩示范片经衡阳市农业局组织测产,平均亩产1003.6公斤;10月4日,湖南龙山县百亩示范片经自治州农业局组织测产,平均亩产1004.5公斤。

  良田良法帮良种

  按照袁隆平院士的攻关思路,要让良种长得好,良田是基础,良法是手段。

  此次诞生世界纪录的红星村,位于湖南西部、雪峰山北麓,海拔53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攻关基地的当地技术负责人谌良生,是退休的农技专家。他告诉记者:“这片基地是山区里的丘陵,很适合种植水稻,耕作层较深,肥力好。”

  红星村民易文宪,耕种了百亩攻关基地中的11亩良田。这次测产突破了千公斤大关,他很开心。“这个基地一共有9户耕种,都是第一次种植“Y两优900”。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像浸种催芽、两段育秧、划行栽插、配方施肥、防病治虫、水分管理,全部实行统一行动。”他还告诉记者,以前种植中稻亩产只有700公斤左右,现在高了几百公斤,收入也多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包括地理位置,也包括天气情况。由于2014年是厄尔尼诺年,全国水稻生长旺季普遍低温、多雨、寡照。根据气象资料显示,今年6-7月光照时数仅为2013年的50%,对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去年,“Y两优900”在隆回创下988.1公斤的世界纪录,今年为何在天气不利的情况下还增加了约40公斤的产量?

  邓启云博士介绍,这都是良法起了大作用。一是育秧水平提高,秧苗更健壮;二是减少了分蘖肥使用,增施了穗肥,因为是巨穗品种,充分发挥大穗的作用,每穗粒数达340到350粒;三是将苗高降低了5到6公分,提高了抗倒能力;四是强化了田间管理,田间没有病虫害。

  远期目标:20吨/公顷

  面对新出炉的世界纪录,袁隆平院士感到非常自豪。他告诉记者:“这个纪录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表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超级稻的超高产优势,最终还是要在大面积种植中实现。超级稻的推广情况如何,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截至2012年)超级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4384万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1%,累计增产稻谷415亿公斤,带动全国水稻单产和总产再上新台阶,为我国水稻生产实现“九连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2014年起,袁隆平院士根据李克强总理“超级杂交稻攻关不仅要搞百亩,还要搞千亩、万亩”的指示精神,提出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展超级杂交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00公斤、千亩连片平均亩产900公斤、万亩连片平均亩产800公斤的高产攻关研究与示范,即百千万工程。“我们已经确定了一批示范基地,力争3年内实现。”袁隆平院士透露。

  下一步的世界纪录是什么?

  “我们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要向更高产量发起攻关。争取农业部、科技部立项超级稻第五期目标,每公顷16吨。以后再逐渐增加到每公顷17吨、18吨、19吨,一直到20吨。按光能利用率测算,长沙地区水稻理论产量可达到1500公斤,还有500公斤潜力有待我们攻关。”袁隆平院士雄心不已。

  杂交水稻研究大事记

  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湖早籼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70年,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杂交稻比常规稻普遍增产50到100公斤。

  1995年,杂交水稻两系法育种成功。两系法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到10%。

  1996年,农业部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

  2000年,超级稻第一期攻关大面积亩产700公斤取得成功。

  2004年,超级稻第二期攻关大面积亩产800公斤取得成功。

  2011年,超级稻第三期攻关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取得成功。

  2014年,超级稻第四期攻关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取得成功。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