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寻找每个人的“廖厂长” 培养另一拨“吴晓波”
发布时间:2014-10-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汤霞玲 赵玲  编辑:

  廖厂长、吴晓波的重逢点燃理想的火把 见面会嘉宾探讨理想回归之路与实现之途

  寻找每个人的“廖厂长”

  10月25日,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理想·情怀”——廖厂长、南疆考察队见面会在洪江古商城举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蒋祖烜(图右)与吴晓波共同探讨理想之路。记者 徐行 摄

  廖厂长、吴晓波。两个人,25年。一场理想探访,一次经年重逢。

  连续8期报道,11个版的呈现,貌似一件小事,它值得吗?

  两个老男孩的理想故事:它不完美,但理想成色十足,家国情怀浓郁。吴晓波的炙热寻找,廖厂长的冷静现身,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点燃了一支稀缺的火把。他们的故事,更像是每一个人拷问内心的寓言。

  它绝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这毋庸置疑。因为它是我们的内心之唤,每个人都渴望着另一个廖厂长的出现,将自己点燃。

  一切并未随着廖吴两人的见面而完美收官,它更像另一场宏大叙事的起点。

  10月26日,本报深度访谈当事人和见面会嘉宾,解读事件内涵,梳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史,探讨理想回归之路与实现之途。

  ■记者 汤霞玲 赵玲 实习生 熊胜羿 王瑶

  理想根源

  我们为何需要“廖厂长”

  “此事偶然,亦是必然。它是时代的必然,亦是文化的必然。”

  ——郑佳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社科联原主席

  时代必然性

  中国经历过三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一个是革命时代,在湖南,从谭嗣同始,到黄兴、蔡锷、宋教仁,新旧民主革命这么多人慷慨赴死。第二个是1949年解放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释放冲天的活力。1978年是第三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点燃了思想解放的激情,中国开始走上富裕、强大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高考恢复、农村实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大包干……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人们充满了理想与激情。廖厂长做此事时,改革开放刚十年,他与南疆考察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时代的大背景。

  这三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就是家国情怀。儒家文化里什么东西在激荡着我们的人性呢?实际上就是人的生活和生命。中国的文化是重视生命的文化。小孩出生要做满月,然后庆祝周岁,最后把他送进坟墓时,还要举行仪式,所谓慎终追远。这都是重视生命的文化表现。

  这种重生、民本文化就是中国的家文化。古代叫以孝治天下,如果你是父亲,你要慈爱,你是儿子,你要孝顺,这个家就会稳定。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不管居江湖之远,还是在庙堂之高,人最高的理想就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合家欢乐、花好月圆,这就是中国人的千年理想。

  文化必然性

  国有难时,无数人慷慨赴死;国衰弱时,无数人奋起抗争,湖南人尤其如此。从屈原开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周敦颐、谭嗣同、黄兴、蔡锷,这些湖南人没有小我,他们就是要为国为民为家牺牲自己。黄兴卖掉了一块家传3000多亩的地,卖掉一大片老屋,在长沙成立了华兴会,发动了多次起义,他的名言是,功成不必在我,他流血牺牲却不图名利。他们追求大本大源,这是大我,也是湘学的品格。湘商与徽商、晋商不同,徽商和晋商为生活为发财而经商,湖南人为救国经商。曾国藩率领湘军集团诸多将领,发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禹之谟、范旭东、李烛尘等湘人知名实业家,也是坚定的革命家。

  当吴晓波他们走遍上海国营厂求助无果后,唯独湖南的廖厂长给了他们7000元。这就是湘人的性格和湖湘文化使然。

  廖厂长的行为与儒家文化熏陶有关

  罗素讲过一个意思,我们为什么而活?一为追求知识,二为追求爱情,三为悲悯,为了帮助弱势的人,这是能使我们幸福起来的三件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廖厂长的行为是一种自我行为,跟任何人无关,他不为任何人,只为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人格的崇高和完善。

  当人得到社会尊重和心灵解放时,他更需要实现自己。这就像曾经一个在汶川地震中的助人小伙,他回去和他老婆、亲朋说,他去汶川了,在那帮忙扛了几天大米,心里特舒畅。此时,他为自己、为国家的目标就统一了。但我们离这种回报心理差距还很远,所以我们把廖厂长的这个事情当做一个新鲜事。因为这些年这些东西太匮乏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差距,但却在现实中又不可或缺。

  我问过廖厂长,他的家里有传统家学,他从小受到熏陶。中国的家庭要求孩子一辈子好好做人,认真做事,要做善事。不要做坏的、恶的、伤害别人的事,这是人自身安身立命的需求,也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秩序。这些善良的品质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本性来源于自然选择和社会进步。自然法则在塑造着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历史演进中复制和更新着人。真善美的品德在老百姓默默无闻的生活中积淀和升华,又熏陶着他们的儿女,代代相传。

  我现在65岁,每天还在读书。我要读英文、读中文,我要写作,我要直言。我不缺名也不缺利,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一生中有两个东西始终挥之不去,有时候恨得跺脚,但它还是不走。一是终极关怀,二是理想主义,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基因,修齐治平,家国情怀。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在追求的东西,有的时候即使反对它也不自觉的在实践它。

  廖厂长和吴晓波的故事呼唤理想的回归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新一轮的改革有三个目标: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解放社会活力”反映了中国人社会变革和文化振兴的呼唤。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到了另一个需要重新解放的时代,更加需要理想回归。

  我们在这里讨论如何让理想回归,但我想说,理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涉及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社会活力解放的问题。如果说1949年是民族解放,1978年是思想解放,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迎来的是社会活力的解放。这是一个伟大的解放,涉及到人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制度的转变,让我们不仅在物质层面有所发展,在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层面也应该高度发展。我们发展不能只靠物质,而要靠人——靠人的创造力,靠人的智慧,靠人的文明,靠人的解放,靠我们的社会解放活力。

  25年前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其实就是价值需要。我们现在要重温儒家文化,就在于儒家文化里的家国情怀、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等内涵,它们能引领着我们在世界范围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所以我们才希望通过吴晓波,通过廖厂长,使思想更开放,使社会更有活力,为我们下一次的改革,为中国复兴注入正能量。

  下一页:“廖厂长”的精神如何传承 当代年轻人如何实现理想之路

 

 

  培养另一拨“吴晓波”

  “廖厂长”的精神如何传承 当代年轻人如何实现理想之路

  培养另一拨“吴晓波”

  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在创业道路上怀揣梦想一路前行。当时的条件很艰难,他们靠着理想和激情,带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艰苦创业。

  当代大学生享受的资源和机会更加多元,他们创业更多的是为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均为资料图片)

  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廖厂长”?

  每个时代的理想主义都会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人格特征。当代大学生享受的资源和机会更加多元,他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地去资助他们梦想的“廖厂长”。

  思考理想过后是传承,也许在吴晓波、廖厂长联合成立的创业公益金帮助下,将会出现下一个“廖厂长”、诞生下一个“吴晓波”,从而使这股正能量不断传承。■记者 汤霞玲 赵玲 实习生 熊胜羿 王瑶

  传承方式

  我们能否找回“廖厂长精神”?

  (李光斗 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

  我们为何关注?

  我们关注这个故事,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召唤。在一个等价交换、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成本的社会里,我们要重构商业价值观,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回到传统文化的根。中国儒家推崇“五常”,仁义礼智信。没有先后,五个并举。但是否做到了齐头并进呢?其实我们对义和信的追求是匮乏的。

  木桶理论的观点是,取决水容量的因素是最短的那根木板的长度。就市场发展看,“利”是最长板,“信”和“义”是最短板,这就是症结所在。

  所以我觉得,未来三十年,我们除了追求经济繁荣之外,还要倡导义和信的回归。

  “廖厂长”如何传承?

  廖厂长找到了,他的精神能不能找回来?我们必须思量。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廖厂长。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就一直在想,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廖厂长”?我有没有成为别人的“廖厂长”?当我老了,我想写个故事,关于“我和我的‘廖厂长’”。如果没有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廖厂长”,我可能也走不到今天。

  我去年写了本书叫《接班》,其实就讲到一个问题:财富传承和精神传承的问题。此事也是一样,我们亟需把廖厂长的精神找回来。所以单讲理想是不行的,需要思考理想过后是什么?

  是传承,理想之后一定要有接棒人。比如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各自出资100万元成立“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就是传承。若单是感恩的故事,比如以前的朋友帮助过我,那我就走亲戚,看看朋友,也许会就此断了。但晓波接下来做的事情十分有意义。

  ——也许这支公益金帮助的年轻人,将会出现下一个廖厂长、诞生下一个吴晓波,从而使这股正能量不断传承。

  中国经济如何再出发

  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的激情,他获助的渠道更多,可以众筹,也可以募捐。但能不能找到“一个人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地去资助梦想”?

  30年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发展后,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东西。我们要提倡湘商的义和信,而不是单纯的物物交换。

  现在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不同的人诉求不同,共识很难达成。那么,它要靠什么来凝聚?

  靠理想。社会的进步有赖于对年轻人的培养,让年轻人看到希望。新的一代需要用新的理念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要发扬理想主义的精神。这必须得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力量。这件事对于社会下个三十年发展的意义在于:人总要有点追求,我们应该不计成本地去做很多事情。

  奔走姿态

  廖厂长为何赛过15个中国首富?

  (吴晓波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不是所有东西都能交易

  1997年至今,中国大概评选过18个首富,我见过15个。对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我都不会念念不忘,唯独这个不知名的小厂长。

  我参加工作后,中国进入商品社会,开始用金钱来评价人的成功和价值。经济学中的“交易”和“成本”两个词,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一个人长期在商业的社会里写作、观察,很容易变成一个只信仰交易的人,很可能变成灰色人物。

  但回头一想,有些东西无法交易,人还是有些形而上的追求。有些人在追求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时,是没有考虑成本的。廖厂长就是其中一个。

  这一次寻找廖厂长,其实是寻找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精神。

  我能长期坚持写作,坚持在一个领域里实现自己职业上的理想,和我年轻时读过的书和接触过廖厂长这样的人有关。而所谓理想主义,就是当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它。我觉得这是我活到今天所信仰的一些东西。这个信仰形成途中,廖厂长给了我很多启发。

  每个时代的理想各有特点

  家国情怀是付出,你觉得这片土地跟你有关,你就愿为你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付出。

  我的父亲是大学教师, 他曾对我的理想不屑一顾。可是当我写出《大败局》(I)时,父亲在校园里被人问及:“晓波很优秀,让他给我签个名吧?”父亲这才发现我也有追求,仔细看了《大败局》后,父亲说:“原来,你们这一代人也不容易。”

  十几年后,在台北大学的校园里,我同样问了1996年出生的女儿:“你以后的理想是什么?”她说:“现在中国明星制造体系有太多问题,我想去改变造星体系。”那时,女儿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按我的想法,她应该在澳大利亚完成学业。可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我发现,其实每个时代的理想主义都会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人格特征。我们应该要理解,而非教训。

  每个时代的理想各有特点,我身边聚集了一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很有想法,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干出一番事业。时代不同了,我们要去理解,更要去和解。

  实现理想要依靠专业技术

  我不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空中楼阁,我们这一代更加倾向用革命的方式改变世界,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享受的资源和机会更加多元,社会化分工越来越明确,必须要用专业知识去改变。

  理想主义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国家负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你首先是确定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能够发现自己的专长,先是自己弄清楚要干什么,再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看看自己的专长能否帮助到别人,造福社会。

  人的一生能做的事很有限,只能从小切口入手,所以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够走得准、走得远。

  下一页:理想之光从未远去——对话吴晓波,寻找“廖厂长”

 

 

  理想之光从未远去

  ——对话吴晓波,寻找“廖厂长”

  廖群洪 本报记者 徐行 摄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记者 蒋祖烜 周月桂

  【引言】

  细雨洗秋尘。沧桑石板路。

  10月25日,洪江古商城,中华商帮文化广场。延展了25年的故事在这里揭开谜底,故事里的人物——吴晓波和廖群洪久别重逢。两个男子汉之间的拥抱,让台上台下人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见面会上,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深圳特区报总经理王月华、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廖群洪、著名学者郑佳明、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作家黄晓阳、评论家龚旭东和洪江古商城的游客,一起见证这个真实故事的大结局,一起议论理想、感恩、诚信这些久违的话题。

  25年前,复旦大学吴晓波、王月华等4名大学生梦想到南中国考察,受困于经费登报求助,得到湖南娄底素不相识的廖姓厂长慷慨资助,让他们梦想成真。

  25年后,考察队中的吴晓波成为全国著名的财经作家,他在博客和微信先后发文《只有廖厂长例外》,怀念并寻找廖厂长。深圳、湖南的热心人四面搜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三湘都市报记者努力,终于在长沙找到了廖厂长。

  25年前的热心相助,促成了4个年轻人的理想之行;

  25年后的感恩回响,暖热了廖厂长的一腔热忱;

  这一段穿越25年的传奇故事,激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引发了一场关于理想、诚信与家国情怀的大讨论。

  见面会上,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决定各捐资100万元,设立“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希望帮助湖南青年创业,着力解决青年人创业无资金、无经验、无社会资源三大痛点。

  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表示,将运用手上的企业家资源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廖厂长”的时代坐标意义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我们期待:吴晓波和廖厂长的重逢,不是一个故事的简单结尾,而是许多新的故事开始。

  【访谈】

  寻找廖厂长的故事,触动了你哪根心弦?

  廖厂长找到了,“廖厂长”还能找回吗? 湖南好人廖厂长,是偶然还是必然? 感恩的故事能不能延续,我们能不能成为别人的“廖厂长”?

  记者:时隔25年,您还在文章里怀念廖厂长,他对您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吴晓波:廖厂长的付出没有任何索取。

  25年来,为什么我念念不忘这个“老男人”?昨天我还买了束花送给廖厂长,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送花给另一个男人。

  1989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复旦大学的同学,决心要用脚去南中国走一圈,去考察变革中的中国。如果没有廖厂长的7000块钱,我们的南疆考察是进行不了的。廖厂长没见过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求助信在上海《青年报》刊登后,他只是写了一封信,问是不是有这件事,我回说有,过两天汇款单就到了,他对我们没有任何的索取。原来我们以为他可能是中国首富,到了娄底才发现是个挺小的企业,他的付出甚至没有考虑成本。

  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物质,我们开始用金钱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任何东西都可以交易,所有交易都有成本。相比之下,廖厂长不计成本、无法交易的行为,是那么罕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那么多年念念不忘廖厂长。

  南中国考察,在我心里确实沉淀下了一些东西。一个人长期在商业的社会里写作、观察,很容易变成一个只信仰交易的人。现在,我还能够长期坚持写作,我想和我年轻时接触过廖厂长这样的人有重大关系。

  廖厂长给了我很多生命中重要的启发,他使我相信一句话:所谓的理想主义就是当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依旧能够热爱它。

  记者:吴晓波先生将自己的作品集作为迟到的“考察报告”送给您,您对这份迟到25年的报告满意吗?

  廖群洪:我被 “廖厂长”感动。

  这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如此之重,我的双手接不下来,我只能用我的心来承受这份礼物。25年前,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做了一件我认为的平常事。没想到却被一颗真诚的心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竟然在别人的记忆里,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我要谢谢晓波。

  我看了晓波写的《只有廖厂长例外》,那个时代充满激情,大家都将国家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我被晓波笔下的“廖厂长”感动,被 “寻找廖厂长”感动。

  记者:为什么在我们80、90后年轻人朋友中,这样一个遥远的故事,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王月华:“廖厂长”精神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

  我和晓波一样接触过大量富豪,但看到他们一点都不激动。可那时我们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拉赞助,突然听到有个厂答应赞助125元,我们就很激动。后来私营小厂的廖厂长邮寄了7000元,我们的激动可想而知。现在,我在深圳,这座城市正处于激荡年代,也离不开像廖厂长这样的人。所以,我认为“廖厂长”精神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

  廖厂长找到了,“廖厂长”还能找回吗?

  记者:人们寻找廖厂长,不仅是在找寻具体的人,更是希望找回陨落的理想和丧失的情怀。理想是否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屑于谈论理想与情怀。廖厂长找到了,“廖厂长”还能找回吗?

  吴晓波:理想从未远离。

  现在年轻人并不缺乏理想,只是与当年的年轻人不同了。我们那一代人,抱持的是一种大的家国情怀,我们相信奇迹,更倾向用激进的方式改变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理想更具体、更务实,他们相信常识、相信专业,希望用专业知识去改变世界。

  我的女儿18岁了,她有理想,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行业很差,她愿意为流行音乐事业去上大学专业和以后的职业。而我跟月华当年在大学毕业时,还根本没有任何职业规划。所以说,一代肯定比一代好。

  要找回“廖厂长”,我认为对年轻的一代,我们要更具体、更专业。我不是很会讲理想,但我相信行动的力量,所以我想到做一个创业公益基金,我想跟年轻人一起去实现一些超越物质的东西。

  这些年轻人接触公益金的年龄,跟我遇到廖厂长的年龄是一样的,在这样的年龄,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会成为一颗种子,埋了下来,过了若干年以后,种子自然就会发芽。“廖厂长”能不能回来,时间会给出答案。

  记者:廖厂长,如果放到现在,您还会去资助几个不认识的学生吗?

  廖群洪:我相信理想的光仍在燃烧。

  确实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物质化,精神方面非常匮乏,但我相信理想的光仍然在人们心中燃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继续让自己心中那朵光燃烧,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互相搀扶着往前走,我们的明天会非常美好。

  湖南好人廖厂长,是偶然还是必然?

  记者:25年前,考察队的同学们在上海向全国求助,最后真正给予实际资助却是湖南涟源人廖群洪。廖厂长的故事,也是个湖南好人的故事,一个湘商的故事。这个湖南好人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具有必然性?

  吴晓波:“不靠谱”恰恰是湖南人热血的理想主义。

  研究中国历代的商业文明,会发现湖南不是一个商业大省,却是一个人文精神层面的大省。对于廖厂长来说,7000元应该已经超出了他当年的承受能力,毕竟他的月工资只有200元。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湖南人做事有点“不靠谱”,都没看见人就付款了。而这点在别人看来的“不靠谱”,恰恰是湖南人热血的理想主义,是湖南人骨子里的重信重义。

  郑佳明:廖厂长背后,是湖南人坚守的义理精神。

  这是件偶然的事情,但它又有必然性。是改革开放初期理想主义的必然,也是湘人的性格和湖湘文化使然。

  廖厂长的身上,流淌着湘商的家国之情。在近代历史上,湘商中的有名者,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救国,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一直根植于湖南人的血脉中。从谭嗣同到黄兴、宋教仁等一批湖南人,都是敢为国家牺牲的热血志士。而这背后是湖南人坚守的义理精神,这在廖厂长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延续,为中国下一轮改革注入了正能量。

  湖湘精神中有一种深刻的忧乐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湖湘文化的大道,也是湘商思想文化的底色和气质性格的特色,是湘商艰苦创业奋勇开拓的精气神。

  从古以来,湘商旨在经营天下。此次会议举办点洪江,其文化根脉也源远流长。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洪江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省通衢”。

  感恩的故事能不能延续,我们能不能成为别人的“廖厂长”?

  记者:让吴晓波和廖厂长的故事不止于感动,我们应如何让这份感恩延续,让这个故事不是孤例,而会是一群人的故事?

  吴晓波: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一直想帮助一些年轻人,就像当年廖厂长帮助我们一样。我的专业是财经领域,我能帮助到大家的就是成立一个青年的创业公益金,帮助年轻的创业者。有句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很感谢廖厂长,25年后我们还能一起干点事儿,这些事还能帮助到一些年轻人。

  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好的创业国家,但年轻人的创业失败率非常高,教育部统计数据称,毕业后三年内大学生创业者的失败率超过90%。这些年轻人是中国主要的创业群体,我希望不仅能在资金上帮助到他们,更能在智力上给予支持,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两个是一双。

  李光斗: 每个人可能都碰到过自己的“廖厂长”,也可以做别人的“廖厂长”。

  这是一个感恩的故事。

  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廖厂长”。知道这个故事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成长的历程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廖厂长”?答案是肯定的。很多国家都有感恩节,但中国没有。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廖厂长”,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散发更多的正能量。第二个问题是,我有没有成为别人的“廖厂长”?廖厂长的精神,其实就是扶危济贫、急公好义的正能量。

  每个人可能都碰到过自己的“廖厂长”,也可以做别人的“廖厂长”。这个故事真的很好,有理想、有情怀、有感恩。然而单讲理想是不行的,理想后面是传承,单是感恩意义就淡了,感恩后面还要有回馈。“吴晓波廖厂长创业公益金”,这就是一种传承,让这个故事不仅可以讲25年,还可以讲下一个25年。

分享到微信

雁城新闻

名企风采

湖南新闻

综合新闻

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华声在线益阳频道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华声在线湘潭频道 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华声杂志 科教新报 三湘都市报 长沙网 华声论坛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湘西频道 华声在线怀化频道